还不是“为了孩子好”?!
文/小麦
相信每个人从小就没被父母少说“这是为你好”,然后被半推半就着去做着父母认为对自己好的事,每个人应该也对“别人家的孩子”很有成见,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成绩优异,爱好广泛,总是乖巧又讨喜。
孩子的正义化身跳出来说:别再用“为了你好”来绑架孩子了,去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请做一个开明的父母吧!
还不是“为了孩子好”?!可站在父母的立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作为父母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子不教父之过,所以,父母还是得要为了孩子好。
对于上小学的孩子,相处的对象无非就是父母、同伴和老师,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父母仍然存在依恋,还是会希望父母为自己做好决定,还是会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建议,所以这个时候的“为孩子好”是很有必要的,孩子还是需要被监督和引导,需要被告知什么是好与坏。
我仍然记得小学时期的我就是这样,但我那时候最讨厌的也还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时候的孩子需要管教,但并不需要时刻被提醒着被比较。那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我们每天聊起的话题总离不开学习,随后就会出现我们同伴间的相互“较量”,根本不需要父母和老师的提醒,我们自己也会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
况且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想着通过取得成就来取悦父母,获得关注,比较过后难免形成落差感,回到家父母却又提起了“别人家的孩子”,抵制情绪就会出来,反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会产生低自尊感。
所以在这个孩子和同伴相处时间多余和父母相处时间的时期,需要做到“为孩子好”的事就是:在为孩子做决定的时候也要保留一定的空间,在一定的距离里监督和引导孩子的行为;有效地利用和孩子直接交流的时间;通过解释行为标准来加强孩子的自我监督行为。
还不是“为了孩子好”?!那难道要“为了孩子好”一直给他们做好决定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读小学的孩子,通常高年级的孩子会比低年级的孩子更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慢慢展示给外界一种小大人的感觉。
这时候孩子的想法就不仅仅需要监督和引导了,更多的还需要是理解和保护,即使是天马行空得不可实现。
因为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想走进孩子内心,对于高年级孩子的投入则要更多,比低年级的较为困难。这个时期的老师反而比父母更有威严感,所以父母不妨多和老师沟通,通过老师去了解孩子更多的内心想法。
曾被五年级的学生气得一愣一愣的我发现,孩子除了喜欢有趣的授课老师外,还喜欢对自己有所期待的老师。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多沟通,给孩子多一点的关注,会很容易的增强孩子的自信,“为了孩子好”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不是“为了孩子好”?!没有父母一生下宝宝就会当父母,但父母没当好却会被常常责备没教好孩子,养坏了祖国的花朵。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我始终相信父母做的每一件事真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偶尔会达不到期望甚至是反效果,原因可能只是教育方式的一成不变。
所幸我这22年来父母大部分时间都会理解我、支持我,很多很暧昧的话对着父母总是羞于启齿,所以总是不会表达,但其实他们的为我操的心我都懂~
还不是“为了孩子好”?! 要问我为什么未曾为人父母却能逼逼叨出来这么多关于孩子的东西,一方面是站在第三方角度看着女神老师(发展心理学的授课老师)教育她自己孩子的时候我收获颇丰,另一方面在参加过类似支教的满天星阅读推广活动后,发现孩童教育其实真的很有意思,所以也就逐渐关注起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实我也还是一个孩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