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安全感”135
第一次参加读书会,7点半开始,12点结束,中间断断续续,实在扛不住睡着了,醒过来继续听,大家描述着自己的故事,王老师给我们分析着故事,听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道,昨天读书会分享了我读过的一本好书《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帆书里面这本书听了2遍,每次听都有不同的收获,听樊登老师极力推荐,就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书里面写的非常好,有很多知识也刷新了我的认知,也摘抄了几段精彩的文字
对于“安全感”这个词,来自于婚姻中,生活中,缺失了安全感后,整个人的观念状态情绪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安全感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做“伪安全感”就是对于安全感是表面上的,表面上看上去很安全,其实外在的表现正好突显了他的内心是没有安全感的,这本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来访者的案例,剖析的很透彻
一个人的安全感是从3岁前就要培养的,3岁婴儿时期,母亲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美国痲省大学博士做过一个研究:一个4个月的宝宝,他的妈妈微笑着和她回应的时候,他也会开心的和妈妈互动,当他的妈妈面无表情,对孩子不做任何反应的时候,刚开始孩子会努力的做出各种表情或动作,来引起妈妈的关注,发现没用后,宝宝就会不知所措,最后放声大哭,所以一位冷漠的妈妈读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呢,可想而知了
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以为他们的情绪是没有道理的,突然的粘人或者抗拒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恐惧,需要父母拿出全部的耐心,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可靠的怀抱,鼓励他们说出真实的原因。
一个情绪不平和的妈妈,对于一个宝宝来说犹如过山车,耳濡目染这个宝宝长大后也会延续妈妈的情绪,变成一个和妈妈一样有着情绪多变的没有安全感的人,那么父母越了解自己,了解情绪,就越能帮助和了解孩子,更能给到孩子安全感
就像很多年轻的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有时候会拿清洁工来比喻,“如果你不想学习,将来会像他一样”这句话听上去是不是有些熟悉呢?是否我们都和孩子说过类似的话?或者我们也曾被家长用这句话加以警示?
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也许是想激励孩子更加努力的实现他自己的幸福人生。可是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那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用安全感的方式对孩子:如果你好好学习,也许你将来会有能力为他(清洁工)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第一个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妈妈的恐吓,第二个孩子则感受到对生活的鼓励和希望,假如我努力,我将有可能为别人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背地里妈妈刺激着长大的孩子不少见,他们心怀恐惧的成功了,可是越成功,越是害怕。他们害怕,如果自己不能像今天一样成功,那生活就完了
第二类孩子或许没有成为世俗所定义为的成功人士,然而,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生活在哪里,他们总是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他们他是安心的工作者,并且能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活力。
那么想要培养一个孩子的安全感,首先那要从父母的语言,声音,情绪上来给到孩子最温暖最平和的感受,情绪可以杀人,情绪化的表达会给到孩子最“恶毒”的话,制造孩子心中永远的伤痛,那么想要好的情绪,首先需要自我觉察情绪的发生,当你面对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会有一个声音提醒自己,我需要平复情绪,我需要静静,我感受到孩子的某一表现或者行为可能会记录着我,是因为我童年时期有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此相同,我需要暂时独处,回到自己的房间,作者是用水冲手心,当自己平静下来,你会更容易接受孩子当我们足够安静,意识到自己身上有着父母在童年时给我们的记忆,曾经的缺失和困扰,让我们内心有很多遗憾,但我们觉察到,加上我们持续不断地练习,终有一天会停止代代相传,不再被复制。
我们可以时常问孩子:妈妈这么做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让我们彼此发现情绪,停止情绪的发生
文中提到有几个安全感依恋模式,但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是爸爸或者老人是要特别的注意1.照顾着尽量保持稳定,少更换2.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抚触3,家人之间不要互相的否定和攻击.尤其是妈妈对照顾者的包容和接纳,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
安全感的幼儿依恋模式分为四类:
一、安全型依恋模式
安全依恋模式的孩子,在母亲陪伴的时候会处于充满好奇,大胆探索,可以与母亲互动玩耍,当母亲离开的时候,幼儿不会表现出不安全感,等母亲回来时候,幼儿又会很开心,幸福的拥抱母亲这里的母亲,平时给孩子们提供了非常安全的依恋环境,对他们的需求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满足
二、焦虑控制型依恋模式
焦虑控制型依恋模式的孩子,母亲在的时候会表现得特别依恋,随时观察母亲会不会离开,但母亲离开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焦虑,不安,甚至哭闹。这一类的母亲有可能没有持续地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依恋环境,有时完全忽略他们的需求,有时又对他们过分的关注,导致孩子一直觉得随时可能失去母亲的陪伴
三,回避型依恋模式:
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幼儿,无论母亲在不在,都表现得很磨然,仿佛母亲与自己无关。这类的孩子因为长期被忽略缺乏照料,无法从母亲那里得到满足,从我回避型为了掩饰和压抑自己对母亲的依恋和焦虑
四、混乱型依恋模式:这一类的幼儿当母亲想要靠近他们的时候,他们似乎毫不在意很冷漠,当母亲要离开的时候,他们的视线又会跟随着母亲。这些孩子的幼年经历很痛苦,母亲对他们表现的怨气以及粗暴的方式加以干涉和控制
幼儿期的依恋模式,决定了个人对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的认知,并深刻影响着成年后的人际和亲密关系。
比如:焦虑与控制型的人,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他人持久的关注和喜欢,所以随时担心会被抛弃
回避型的人则认为他是不值得信任和依赖的认为别人无法满足他们的依恋和情感需求,从而选择压抑,而不是表露自己的需求
安全性的人长大以后不会被别人的情绪左右会积极地看待他人的行为无论是在关系中还是独处,都会放松自在。
这些类型大都在孩子三岁以前形成,尤其是在一岁半以前跟着爸爸妈妈的回应以及相处的方式有关,这些方式又与爸爸妈妈的自己依恋型有关
父母的依恋模式决定了孩子的依恋模式,加入父母在自己早期的成长中,没有获得温暖的抚育和支持,那么他们往往也不知道怎么用温暖的方式去回应孩子,如果父母始终停留在对自己早期经历不满,愤怒或者回避的情绪之中,那么他们就更容易在孩子相处的时候表现出愤怒,焦虑,喜怒无常等情绪
当我们小时候的依恋模式,给我们所带来了一辈子都很难忘记,也很难走出的阴影呢,就像我看到我的母亲,我讨厌他有时候说话的方式,害怕自己长大后会变成他的样子,努力的学习努力的改变,直到有一天却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身上也出现了他的影子
幸运的是我们有了孩子,上天派来拯救我们最好的生命教练,假如你发现自己的心已经很安静,那么不必局上去看看我你的孩子,他们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是睡觉,他们无遮拦的笑和眼泪专注又投入
大多数的父母在满怀喜悦,小心翼翼地将新生宝宝捧在手中的那一刻,几乎都是换着同样一颗热乎乎的初心:无怨这个小生命,一生平安幸福,健康快乐治愈,其他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当作浮云
然后随着手中的小宝贝一天天长大,我们的初心渐渐变了,因为我们幼年时的依恋模式,造成了我们的安全感的缺乏,
假如我们把自己的安全感建立在必须有钱之上,那可能会将陪伴孩子的时间用来挣很多的钱
假如我们把安全感建立在必须优秀智商,我们可能因为孩子都不够优秀,抓狂感到挫败
于是,我们越想努力给孩子安全感,就越是破坏了他们的安全感,越是希望孩子幸福,就越是不知不觉被他们走入了一条,既不健康也不幸福的死胡同
当一个人在情感方面从对方身上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时,他就会变得追求物质方面的安全感,来抵制精神情感方面的安全感的缺失
当一个人在追求物质方面享受的时候,那么它的物质要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时候,那么他的安全感相对会就会下降,他便通过在精神方面追求新的替代者来满足物质方面安全感的缺失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之间越来越矛盾时,那是孩子在提醒我们,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认真与孩子感受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自以为我是成年人,我是过来人,这种情况,我是可以控制的,或者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一拍脑袋就替孩子做了决定,甚至强迫孩子服从自己完全忽略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意见,这就是不成熟的父母没有安全感的父母
我们不在意的一切小细节,不论好坏,都会直接成为孩子能力发育和行为培养的基础我们的态度就是孩子未来的态度。父母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用什么方式成长父母是安全感十足的家长,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
没有完美的家长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是有充满希望的家庭,让孩子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而是要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我们首先要会孩子的安全感而努力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什么样子?毫无疑问,一定是安全感十足的童年,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放松放松,是修行的第一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发泄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目标,对孩子有信心,有爱心型和孩子就会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
在孩子三岁之前安全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做好,那请亲爱的父母们现在开始,我们可以重新建立我们当下全然的接纳无条件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好好的爱自己就可以建立安全感。与此同时,允许一切发生我是一切根源,爱就是一切答案当我开始真正的爱自己,我才明白任何情况下,我其实一直处于恰好的时期恰好的地方和每件事的发生也恰如其分,由此获得一平静
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平和,遇到困难也会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很好地融入集体健康快乐的过一生,而缺乏安全感的人,要么内心敏感,多余,悲观消极,要么冷漠无情蛮横无理,这多半是因为童年期他们的安全感,没有很好的培养,所以后面一系列的歇斯底里的行为都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御
所以从现在起,所有的家长和父母们我们一起建立与孩子之间的安全感,从爱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