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
2021-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沉睡的樱花
我们很多时候都喜欢被人夸,似乎在交际中,形成了一种常态:谈话者喜欢讲对方愿意听的话,总会赞美对方,迎合对方的兴趣点。
幼儿园里有这样的一件事。
一次集体攀爬小活动,大家都踊跃参与,但有位小朋友始终不愿意去完成这个规定的动作。老师用尽了各种办法,但最终无果。
第二天,老师看到送孩子的家长来了,便单独找她谈了一下。说孩子胆子有点小,建议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特别是男孩子,更应该勇敢一点。
老师本来也是将自己看到的结合孩子的表现,反应给了家长,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对可操作的建议。然而,家长听了很不开心。觉得老师的评价有误,有失客观。也因此,家长选择了转园,觉得老师不专业,对自己孩子有偏见。
因为家长之后问了孩子,不是孩子不敢爬,而是不想爬。
我在想,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拿自己的主观期待去衡量事情的结果。有时候,当事情的结果与我们所想的不一致时,我们会不开心,甚至忽略了事情本身的事实性。
其实,每个人说的也不一定要全对,但我们是不是可以更清楚地梳理一下事情,明确一下双方的母目的,以及最后事情的结果。
在我们这样习惯了含蓄的国度里,有时候似乎说实话真的不能完全彻底讲出来。听过这样一句话,讲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但不能实话实说。这样可能会伤及彼此的友谊与关系。
在未来沟通的过程中,说话者是否可以完全表达事实?
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如果大家都为了讨对方欢心,只会使问题被掩藏。周围都可能成为井底之蛙。
倾听者似乎也可以更理性地对待对方反应出来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