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菜鸟成长记职业生涯规划

“传声筒”员工,缺乏的是企业家精神,本质就是害怕担责任

2020-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眼看透你的猫

许多外企在新入职员工培训的时候喜欢强调一个词:Ownership

中文不好翻译,但意思却很简单:

凡是经过你手的东西,无论大小,你都要对它的结果负责。

我把这称为“企业家精神”。实质是一种承担意识。

无论是大到一整个项目,还是小到一份简单的报告,只要你参与了,就要把它当做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别人的责任。尽管很多时候,它们确实是别人的责任。

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未来大概率不会一直打工,或者只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岗位。这种意识会让他们养成站在全局看问题的习惯。

他们不会满足于做一个“在其位,谋其事”的螺丝钉,而是会主动钻研更多细节,提出更多见解,哪怕这些和他们目前的工作无关,但未来一定会有关。

这样的人,会在每一次工作中给别人带来“价值”,可能是挡了一些不合理需求、可能是提高会议效率为别人节省了时间,甚至可能只是将会议记录排版做得更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都是承担的表现。

这样的人自然容易得到更多赏识,如果将来他们出去创业,也能承担起更大的重任。而不像打工心态的人,只会接受信息,传递命令,不说错=不犯错,丝毫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有位朋友L,跟我提起自己带过的一名下属,印象颇深。

有一次,这名下属被L安排去搞一个线下路演活动。L问他活动应该邀请多少人参加。根据活动公司提供的信息,当时的活动场地理论上能容纳400人。

要是一般的传声筒员工,很可能就脱口而出说邀请400人了。但那个下属并没有这样做,也没有拍脑袋随便想一个数字出来。

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先把过去公司举办类似活动的数据统统找出来,计算出邀请人数和实际到达人数的比例。因为很多时候你邀请了别人,别人临时有事不来。这个情况需要预先考虑到。

紧接着,他根据过去的经验列举出各种可能的意外情况,比如进场十多分钟就走掉的,拿了奖品就走掉的等等。最后多留了50个人的空间出来。

那个活动最终邀请了450人,实际到场了385人,跟他预计的基本不差。

L的这名下属,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一项工作的执行者,而是作为这个工作的拥有者。

L并没有告诉他应该怎样去计算参加活动的人数,这一切都是他主动想的。他并不是机械式地去传话,而是想怎样做才能让产出的结果更好。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这小子以后不可限量啊!”一想到这名下属马上就要离职了,L既惋惜又舍不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