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分型:
1.年龄和性别2.血脂异常3.高血压4.吸烟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6.肥胖7.家族史
1.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 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
症状
(一)部位:胸骨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范围如手掌大小,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二)性质: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
(三)诱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
(四)持续时间: 一般3-5分钟,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 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五)缓解方式:停止原来活动,舌下含硝酸甘油在几分钟内缓解。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把心绞痛严重度分为四级:
I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
II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寒冷或刮风中、精神应激或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心绞痛。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III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内或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
IV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
冠心病二级预防ABCDE原则:
A:Aspirin 抗血小板聚集 Anti-anginal therapy抗心绞痛治疗,如硝酸酯类制剂
B:B-blocker 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 blood pressure control 控制血压
C:Cholesterol lowing 控制血脂水平 Cigarette quitting 戒烟
D:Diet control 控制饮食 Diabetes treatment 治疗糖尿病
E:Exercise 鼓励有计划的,适当的运动锻炼
Education 病人及其家属教育,普及有关冠心病的知识
促使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有:
1.晨起6时至12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心肌收缩力、心率、血压增高,冠状动脉张力增高。
2.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血脂增高,血粘稠度增高。
3.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排便时,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
4.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注量锐减。
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STEMI)
冠状动脉病变
1.左前降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隔和二尖瓣前乳头肌梗死。
2.右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左心室膈面,后间隔,右心室梗死,并可累计窦房结和房室结。
3.左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高侧壁,膈面和左心房梗死,可能累积房室结。
4.左主干闭塞,引起左心室广泛梗死。
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发生率高达50%,多发生在二尖瓣后乳头肌,见于下壁MI。
2.心脏破裂:少见,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
3.栓塞:发生率1%~6%,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所致。
4.心室壁瘤:发生率5%~20%,ST段持续抬高,心脏彩超有反向运动。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5%,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肺炎。
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
1.肌红蛋白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高峰,24~48小时恢复正常
2.肌钙蛋白I或T起病3~4小时后升高,cTnI于11~24小时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降至正常
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hs—cTn在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直接PCI适应症为:1.症状发作12小时以内并且有持续新发的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2.12~48小时内若病人仍有心肌缺血证据,亦可尽早接受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