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气究竟可以有多大?

2018-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御林宝

起床气究竟可以有多大?

以下为网友的真实回答。

网友A:

黑脸一整天,

变着花样找出气的机会,

谁惹我谁倒霉。

网友B:

此时的我,

是谁都惹不起的“王炸”。

网友C:

我能把自己气哭!

网友D:

同桌上课睡觉,

被班主任叫醒后拍案而起,

吼道:“看什么看!”

……

这把无名火从哪里来,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还有救吗?

睡眠专家这样回答。

“起床气”从哪儿来? 

起床后,处于睡眠和清醒之间、情绪不佳的状态,叫做“起床气”。

睡眠医学认为,人有睡眠和觉醒两种状态。

一般人起床的时候,从睡眠状态转换为觉醒状态,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有“起床气”的人,从睡眠状态切换到觉醒状态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30~60分钟,也可能更长。

起床后这段迷迷糊糊的时间,也被称为“睡眠惯性”。

醒得越猛,睡眠惯性越大。

此时,脑干(负责基础生理功能)中的觉醒中枢几乎瞬间被激活,但大脑皮层区域(与制定决策和自我控制有关的大脑部分)却需要多花一点时间才能启动。

刚醒来的那段时间,人的记忆、反应速度、基础数学运算能力、警觉性和注意力都比较弱。

于是乎,这时候做出的决定既不理智又不理想,甚至做一些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

另外,“起床气”也可能与人体内的某些神经递质有关,但具体的机制还在研究中,将来或许能告诉你更明确的答案。

睡眠不好,加重“起床气” 

总而言之,“起床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睡醒。影响睡眠的因素,都可能会加重起床气。

睡眠不足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在他的研究中发现,睡眠是影响人们情绪的两大因素之一。晚上睡眠质量好的人,情绪较为正面,反之则情绪不佳。

生物节律被扰乱

睡前喝咖啡、剧烈运动、熬夜,会导致与睡眠节律一致的生理、心理活动受到干扰,可能引起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方面的损害,并带来情绪问题。

睡眠环境差

光线过明,温度过冷、过热,床垫过硬、过软,都有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突然变换的睡眠环境,可能加剧睡眠问题。

“起床气”还有救吗? 

提到“起床气”,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张黑着脸、坏脾气的面孔。

其实,比起情绪,你更需要关注认知状态:此时大脑没有完全觉醒,可能会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下面这几招,能帮你尽快从睡眠模式切换到清醒模式,减轻起床气。

1.尽可能“自然醒”

睡到自然醒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如果能够自然觉醒,而不是被人或闹钟叫醒,谁还会有“起床气”?

2.规律作息时间

作息规律,是你睡到“自然醒”的保障。

尽量在晚上11点左右入睡,避免熬夜,保证每晚7~8小时的睡眠时间。

晚上9点之后,尽量保持平静的心情,别看让人心绪起伏的电视或小说。睡前尽量不玩手机,卧室的窗帘遮光效果要好,以免光线影响人体褪黑素分泌,从而导致睡眠问题。

3.做“提神”的事

清晨起床,可以做一些让大脑兴奋的事。如做扩胸运动,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用冷水搓脸,都有助于尽快完成从睡眠到觉醒的转换过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