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导师授证班输出合辑

「RIA学习力」《学习心理学》No.8,陈伟新

2019-04-15  本文已影响8人  陈伟新_走在自我完善的路上

先了解图式这个基本概念

P108

(二)图式的性质

图式是“一个表征记忆中储存的一般概念的数据结构”( Rurmelhar,1980,p.34),图式是知识包,图式理论是这些知识包如何表征以及这种表征如何促进以特定方式使用知识的理论。这样就有一些图式“表征我们关于所有概念的知识:那些客体、情境、事件、事件的顺序、行动、行动的顺序背后的概念”( Rumelhart,1980,p.34)。为了阐明图式的这些方面,鲁墨哈特列出了四种不同的类比。

第一,图式就像戏剧,因为图式具有能与环境的不同方面相联系的变量,就像戏剧有背景、人物、动作等一样。例如,一个剧作家写了一个关于打蛋黄以制作蛋黄酱的很简单的戏剧。其中必须有一个人来打蛋黄,要有一个供人使用的工具,一个盛鸡蛋的容器以及行为发生的总的场景。鲁墨哈特认为,我们打鸡蛋的图式与此描述非常相似。剧作家确定了谁来打鸡蛋、将使用什么工具行为发生在哪里,就等同于图式具体化的过程。换句话说,图式的变量获得了具体的值。而且,这些值通常是受限制的。例如,只有某些工具被用来打蛋,打蛋通常只发生在厨房里。

图式就像理论。理论能使我们解释我们周围的事件和现象。在我们的理论起作用的程度上,它们还能使我们对未观察到的事件进行预测。图式也是如此。“在特定的时刻具体化的全套图式构成了我们在特定时刻面对的情境的内在模型”( Rumelhart,1980,p.37),另外,图式为推断那些未被观察到的事件提供了基础。例如,考虑下打蛋这一事件。如果你阅读了一段某人打蛋的描述,但其中未提及所使用的工具,那么,你的打蛋图式将会用默认值填补打蛋工具这一空缺(参见 Minsky,1975)。当随后问及用什么工具打蛋时,你可能回答:“噢,打蛋器,手动混合器,像那样的东西……”默认值是我们对变量的最初猜测,这些变量的值仍未被观察到。

戏剧和理论是被动的,图式是主动的,这样图式就像程序,如计算机程序。它们主动地评价输入的信息以判断其适合的程度,它们可能包括一个子程序的网络。例如,打蛋图式无疑有一个子图式,该图式是关于为了达到给定目的要用多大劲、用多长时间来打蛋。像这些在给定情境中指导个体行动的图式被称为脚本。最后,图式就像剖析器,因为它们分解并组织了输入的信息以适合于一定的图式结构。

拆页十二

来自《第四章 有意义学习和图式理论》

P112

2.理解事件并指导行动

当人们发现自己处于某种情境之中,而且他们必须解释所发生的事情并做出恰当反应时,图式还指导着人们的行动。香克和艾贝尔森( Schank& Abelson,1975,1977)调查了他们所谓的“餐馆脚本”:人们对餐馆知道些什么以及在那里怎么行事。

餐馆脚本涉及进餐馆是什么样子的。这一脚本中有一些要填补的角色(顾客、侍者、出纳员),一些道具(如桌子、菜单、食物账单或小费)以及一些活动(坐下、点菜、结账,付小费等)。这一 一般的脚本还有可能随餐馆的类型及位置而变。例如快餐店明显区别于五星级餐馆。西方餐馆的风俗可能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餐馆的风俗。

一些研究( Anderson,Spio,& Anderson,1978; Bower, Black,& Turmer 1979)证实,这样的餐馆脚本起到情境的作用,以便理解和记忆发生在餐馆中的故事的信息。被试使用其有关餐馆的一般知识来理解故事中描述的特定事件。但现在考虑如下一则故事:

吉姆走进餐馆,要求坐在眺台上。他被告知要等一个半小时。四十分钟以后,人们对他的歌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表明他可以着手准备了。二十位客人点了他的拿手菜:乳酪蛋奶酥。( Bransford,1979,p.184)

由于这个故事违反了你一般的“餐馆脚本”,因而它看起来有些问题。布兰斯福特(1979)对此做了两点说明。第一,因图式被违反而阻碍理解和记忆这一事实证实了像图式这样的知识结构的存在。第二,假设你随后得知吉姆是去了一家非常特别的餐馆,在那里,允许会做饭的顾客通过竞赛来获得为其他客人准备其拿手菜的荣誉。竞赛就是顾客通过唱歌跳舞或任何其他方式来取悦人们。现在当你重读这段文章时,它可能就更有意义了。但布兰斯福特认为你首先必须有一个一般的餐馆图式,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修改过的图式来理解这一故事。

基于图式的加工的证据还有另一个来源。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和她的同事做了系列关于目击记忆的研究(要看评论,参见 Loftus,1979)。这些研究遵循的典型步骤是给被试呈现一段犯罪或车祸的录像,然后问他们看到了什么。问题的类型对回忆有重要含义。例如,一项研究( Loftus& Palmer,1974)是让学生观看一起车祸的电影,然后问他们“当两辆车猛撞在一起时,它们的速度大约有多快”或者问“当两辆车碰在一起时,它们的速度大约有多快”,被试对车速的记忆随所问问题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此外,用“猛撞”一词提问的被试比用“碰”一词提问的被试更经常地报告看到了碎玻璃。这些结果表明,可能猛撞的图式被激活并被用于重建关于车祸事件的记忆,而碰撞图式激活的知识稍微有些不同。

「A1,激活经验」

拆页中讲到两种图式在信息加工中的运用,1)用已修改过的图式来理解事件,2)用词不同引发不同的图式,从而引发了不同的表达内容。请分别用你经历过的例子来说明这两点。

上个月的一天下午,我在书房看书,女儿告诉我她去餐厅拿食物吃。两分钟以后,突然听到一声“啪”的一声,好像有东西掉地上摔碎了。

我怕她受伤,急忙走过去看:发现是喝水的玻璃坏掉地上摔碎了!

我问:刚才怎么了?

她看了我两秒,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以为我要责备她

这时,她妈妈走过来,抱住她,然后问:宝宝,是不是吓了一跳啊?告诉妈妈,刚才发生了什么?

女儿不哭了,说:刚才我拿面包吃的时候,不知道杯子怎么就掉下去了。

之后反思,我问她的时候,她以为我是责问她,所以吓哭了。妈妈问的时候,先接纳了她的情绪,再问她事情经过,她就告诉妈妈了。学了今天的拆页内容,才知道,不同的问话,引发了她不同的理解与想法,决定了她的行动。

「A2,规划运用」(选做便签)

用词不同引发不同的图式,用这个知识点,尝试修改你常说的一句话。

比如我今天下午回到家,老公在家,我说:"咿,你在家,家里有气味,没打开窗户呀"。哈哈,变成标准句式,也是我的图式,即:你在家,家里什么不妥当,你没做。这妥妥的调出他已经形成的图式----我要找他吵架。那么围绕这个事情,我的行动计划如下:

目标:把与儿子沟通时的“作业做完了吗?”改成“今晚有什么计划?”

计划:

1、“作业做完了吗?”改成“今晚有什么计划?”,把这句话写便签上贴在电脑桌旁边

2、晚饭后,准备了解儿子作业完成情况时,先停一下,想想这个计划

3、问儿子:今晚想约你打乒乓球,8点后有空吗?

4、儿子如果说没有,还要写作业。刚告诉他,你明天能早点完成吗?一起运动一下。

通过问话的改变,让他明白,我不是在催他写作业,是邀请他共同活动。


附图式理论的百度百科:

所谓图式理论,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为基础的理论。

图式一词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在近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对图式给以理论上高度重视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也十分重视图式概念,他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深入到心理学领域,使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认知的研究发生了深刻变化之后于本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

概括起来,现代图式理论主要有以下要点:

1、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也就是说,图式既描述事物的必要特征,又包括其非必要特征。

2、图式所描述的知识由一部分或几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其中的组成部分称之为变量(variable)或槽道(slot)。例如:动物的图式包括有皮肤、能活动、吃食物、呼吸空气;鸟的图式包括有翅膀、有羽毛、能飞等。

总之,一个符号、一种物体等均可以看成是一种图式。

虽然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在不断增多,认识在不断提高,但理论化程度不够高,基础理论建设薄弱仍然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学科化发展的困难所在。正如传播学先驱卢因(Lewin)所说:“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实用了。”因此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不失为一条出路。

现代图式理论(SchemaTheory)是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后,在70年代中期产生的。由于图式概念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社会认知现象,很快被社会心理学家所采用。90年代以来图式理论又被运用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与其他理论相比,图式理论兼具描述和解释功能,并可以藉此开展一些实证研究,因此应当引起重视。

概念

当人进入一个熟悉的环境,就可能根据记忆中原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或行动反应。比如我们看到在一个台子上有两名壮汉挥舞着拳头攻击对方,而周围有许多人观看,依据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cognitivestructure)可以知道这是在进行拳击比赛。如果我们还具备对拳击比赛规则(进一步的认知结构)的一般了解,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欣赏比赛,否则就只看到台上台下的“野蛮”行动了。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会自然地把个别刺激物放在一个预存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中去认识。

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称为图式(schema)。

图式是对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的大量个别事例的抽象,图式总结了这些事物的重要特征。这些图式很象自然分类,它们包含一些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品质,但通常并不是清楚界定的绝对的归类,比如树的种类有很多,但一般都包括树干、树冠、枝叶、甚至花果等等特征。当人们看到一棵从未见过的“树”时,虽然不知道它的种类和名称,但是基于头脑中一般的图式,可以很快断定是“树”而不是别的东西,当然越接近头脑中原型的越容易断定,比如高大的乔木比矮小的灌木更接近原型,也更容易判断。

图式不仅指对事物的概念性认识,也包括对事物的程序性的认识。比如对婚礼形式的认识,对会议形式的认识,以及对于商务谈判过程的认识等等。

图式的概念最早来自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图式(schema)看成是“原发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藉此,理解(the understanding)可以把它的“范畴(categories)”应用到实现知识或体验的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中。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年代就考察了“图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30年代英国试验心理学家巴里特(Bartlett)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他让参加试验的一些英国被试了解一个爱斯基摩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最初意思是一个要死的人的灵魂(黑物体)在日落时从嘴中离开躯体。但是当这些英国被试去复述这一故事时,却发现他们不是遗漏了带有原先文化特征的内容,如“黑物体”,就是把相关事实解释为他们能理解的东西。

试验表明,人们没有按照字义来记住故事的事实,而是把事实同化于他们所具有的带有本文化特征的图式中。人们改变对故事的记忆来使它们和它们的文化准概念一致。人们对故事的“改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图式。巴里特认为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回忆时,图式帮助记忆检索,而且图式有多种形式。他认为图式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回忆故事时会改变某些细节。

随后几十年图式的概念又有了不断的新的发展。按照社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图式是对一个整体的抽象,侧重于许多事例的相似之处。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更重要的是,图式指导人们处理新的信息。图式会建立对未来信息的期待,帮助人们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细节与一个总体概念相联系,而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关于心理结构的思想和经验主义关于以往经历对心理具有积极影响的观点,又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图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学会和获得的,具有获得性。

大量研究证明,图式是储存在头脑中的,是从以往经历得来的,是对反复出现的情况的概括认识,它省略了细节而概括了一些相似情况的共同特点。比如人们在生活经历中形成了关于“桌子”的一般概念而省略了对桌子的形状,制造材料等等的细微差别。人们也依据头脑中的图式对新形式的“桌子”进行判断。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也会对头脑中的“图式”进行自动修正。

很多图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存在等级排列,被称为“图式塔(schemata)。比如“桌子”的概念可能和“椅子”“柜子”等相联系形成“家具”的概念,“家具”又可能进一步和“房屋”等概念相联系。

图式化认知是指当头脑中的某种图式一旦形成,一些细节就丧失了,而代之以结构化的抽象。比如我们从无数具体的树中抽象出树的图式,而当这个图式一旦形成,我们提及树的概念时就不再以具体的某棵树为参照了。

图式化认知常常是无意识进行的,它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加工以及人们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特定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在学校里学习过几何图形分类的学生能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更快地识别图形;再比如一位熟悉社交宴会的人与一位初次赴宴的人相比,由于固有图式的作用,前者能表现出更多的适应性,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研究表明,图式以一般期待的形式存在,并通过个体的知觉、记忆和推理过程来预测和控制个人的外部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