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爱看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爱看书”变成了一个有点尴尬的标签。
如果一群刚认识不久的人聚在一起聊天,大家难免会问“平时都爱干什么?”
这时候你说“我爱看书……”
差不多会有如下几种情况出现:
情况一:大家纷纷表示“哎呀爱看书好啊”“看书真是好习惯”等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情况二:可能紧接着情况一出现,有人表示“哎呀我也想看书,可是都没时间啊”“唉以前我也挺爱看书的,现在好忙啊很久不看了”,然后又没有然后了;
情况三:可能又紧接着情况二出现,有人问“我最近打算开始读书了,你说我该看什么书啊”“你给我推荐几本书呗”,遇到这种问题我往往是很崩溃的,原因后面说。
哦,补充一下,有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部分人的半信半疑或不屑一顾。
这就是读书这件事面临的尴尬:我们都知道读书是好事,但是真正去做这件事的人,少之又少。关于中国人均年阅读量的数据,相信你到哪都能看到,这还形成了另一个更尴尬的事情,因为人人都知道,现在读书的人少,所以当你说“我爱读书”,别人就会怀疑你在装X。这使读书变成一个看似门槛很高的行为,反过来就更让有些人对读书望而却步了。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想谈谈读书这件小事:
- 为什么读书
说真的,我想说一句“不为什么”,但这样显得很不负责任,所以我们还是强行划分一些维度:
1.好玩——为了消遣:不可否认这是大量存在的事实,修仙玄幻加种马、霸道总裁小黄文,看个乐呵,未尝不可。有人批判说这种快餐文化没意义,但正如“这世界上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的吃法”,你可以看这些书,但是你不能只看这些书,还不思考,正如你不能顿顿KFC,还不锻炼;
2.有用——为了工作:在媒体形式还不丰富的从前,大家普遍选择读书来学习,而当下,如果你急需某种技能,看书可能不是最高效的办法,但是如果你期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不看书是不行的,书籍是浓缩的人类的思想和经验,会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有助于你建立起更完善的知识体系;
3.我感兴趣——为了爱好:看你感兴趣的主题,这其实是个双刃剑,如果你是满足现状的人,再加上选题不慎,很可能就掉入第1条的陷阱里了,但如果你本身有好奇进取之心,我相信你看的书会慢慢引领你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4.最后一点,我想网上的这张图片可能说得比较清楚: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275/8dd6b7881a62c102.jpg)
- 读什么书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场景,“我该看什么书”,其实是最不该问别人的问题,或者说,不该这么问。
举个例子,如果我想向朋友请教读什么书,我会这样问:XX,我最近想开始读X作家的书/我最近想研究一下XXX方面的问题,你会推荐我从哪本入手?
这问话里实际略去了如下信息:1.我已经选定了某个阅读方向;2.我选定这个方向必然是经过一个过程,但此处无需说明;3.我知道对方熟悉这个领域。
所以在毫无了解,没有任何信息的情况下,一个人猝然问你“我该读什么书”,完全无法回答。
首先应该问的,是你自己——“我”该看什么书?
我们回过头去看上面一个问题,你会发现,如果你能回答好“我为什么看书”,那“我看什么书”就迎刃而解了。而面对一个思想体系已经相对完善的成年人,我通常会建议从兴趣爱好入手,这可能是最容易帮助你慢慢爱上阅读的方式。
然后我要转述作家张佳玮的话:
找适合自己趣味的书,很简单:顺藤摸瓜。
……
好作者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们推拥,好比论文引用率一样。
书商、腰封、出版社可能是骗子,但大师不会。
所以,你找到一个好作者,可以顺藤摸瓜揪出一大串来。大师们的眼光普遍低不到哪去。
找自己喜欢的作者,翻他的书,找到任何他喜欢的作者,顺着去读,一定有大收获。
所以先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始读,待到渐入佳境,就留心观察你喜欢的作家推荐的书和作者,慢慢深入。往往还可能被引领进其他领域。
- 什么时候开始读
关于这个问题我只有一句话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