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

电影《别岁》愿你的余生不再用来治愈童年

2019-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娱乐无大事

“幸运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近日一件接一件的社会新闻让人愤怒、窒息,我们看到的是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之痛。

  我们祈祷健康、幸福,所遇之人内心温暖,但不可否认,一个长期处在缺爱或压抑环境中的人,很难长出健全的灵魂,甚至需要一生的时间去修复、治愈。相信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大家再熟悉不过,而关于原生家庭的思考也越来越多。

  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原生家庭交给我们的难题,经历它,但可以选择不成为它。但从某种程度上,父母的教养对一个人的性格、人际关系处理乃至对下一代的教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电影《别岁》正是带着这种难以化解的症结,展现人性深处的挣扎与救赎。

  “有些事,用余生的时间去忘记,也不够。”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知青返城,在返城大潮中,老知青周树达选择遗弃当地妻儿回到原籍,重组了家庭,过上了曾经理想的生活。也许这是一段历史遗留问题,但给当地妻儿造成的伤害却无法随着时间被冲淡,亲情的缺失也让儿子陈乐犯下无法挽救的错误。

  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和父母,所以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也许只能靠自己去修复。幸运如《都挺好》里的苏明玉,虽然从小缺失亲情,但却能和过去、亲人和解。可现实永远比剧情更残酷,北大学子弑母引发极大的社会争议,在悲剧的背后也藏着亲情的绑架和关爱的缺失。

  原生态家庭的伤害,折磨自己,让人看不到未来,也注定陈乐悲剧的一生。

  面对患有自闭症的小康,从小缺失父爱的陈乐固执的认为儿子只是缺少关爱而过分内向,有了自己的陪伴一定能会变得活泼。即便周遭人一遍遍劝说,小康需要去被特殊对待,陈乐却坚决反对,甚至听到“病”这个字眼便会抓狂。终于,在儿子多次被学校拒绝上学后,陈乐做了一件摧毁命运的事情……

  一个特殊时代,对于一些中国家庭来说带来的是无法抹去的印记。两代父子的故事,也让大家深深思考着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责任与影响。

  三代人中,陈乐无疑是最压抑的。幼时被父亲抛弃,母亲早逝,亲情的缺失让陈乐孤独偏执。出狱后经济的窘迫、周围人对小康的“不友善”,让陈乐更加透不过气,他执着的相信只要小康在普通学校,就是正常的,更不会像自己一样被人抛弃。

  可现实就是残酷的,陈乐用最决绝的方式做着最后的抵抗。

  陈乐作为父亲是毫无保留的,可能源于自己的遭遇,为了小康他可以与人争吵、打架、下跪甚至敢于付出一切。而周树达面对从未谋面的儿子,纵然有苦衷、有遗憾,但这些伤害已无法挽救,原谅与救赎也失去的原本的意义。

  影片通过真实细腻的镜头塑造了时代变革下三代家庭的不同境遇。命运的错位,破碎的生活,充满悲情色彩的无效反抗,让亲情、父子情的价值更加放大,在时代的潮流中,我们可能会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但需要我们承担和背负的责任不应该成为伤痛与忏悔。

  周树达带着孙子小康离开了这座城市,而小康也第一次开口说了一声爸爸,也许这就是电影想表达的“别离无奈,岁月有声”。

  或许我们一定会为过去的选择、缺失的亲情付出代价,但仍愿辞旧别岁,带着希望与过去告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