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精进》(一)—— 时间之尺

2019-02-09  本文已影响76人  暗香流影

    我记得之前一直在朋友圈说,要把看完的《精进》一书做一篇读后感,献给大家。最近才发现这本书的干货太多,一篇文章总结完倒是对此书的亵渎。所以接下来发布《精进》系列文集,一共八章。

      作者采铜,在《精进》这本书中打开了我们人生的七个侧面,他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这七个侧面相辅相成,最终促使一个人的成功,接下来我们打开第一个侧面—时间。

      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功和改变的前提。——采铜

    对于时间,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态度

    民国时期的梁漱溟先生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如孩子学习一般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而现代心理学将对时间保持的态度,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间视角,分别是积极过去视角、消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宿命论视角、未来视角。

时间视角

    其中负面视角主要有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消极过去视角主要强调人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宿命论视角指的是人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命中注定。

    另外正面视角主要包括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未来视角,这三个视角涵盖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但他们的应用场合却不同。在工作时,未来视角可以使我们工作有条不紊,让当下行动更好满足工作目标。反过来在工作一天后,身心疲惫躺在家里时,此时更不必要回想未来和过去,而应该积极享有现在短暂的休息时光。在一家人团聚时,积极过去视角更加适合,此时我们不必想未来怎样,而更多应该与家人重温过去美好时光,这样才更有意义。

    面对未来的规划,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视角去看待未来?

    心理学家将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两种未来视角,在远期未来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比如说,我刚进大学市场营销系,定下的第一个人生终极目标是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但是因为差距太远,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定义CEO这个职位,我应该拥有哪些品质,应该通过什么方式达成这个终极目标。        而在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景中去思考,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再次回到我的大学,那个时候我的近期目标是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于是我想的是怎样达成这个目标,1、选择一家公司,周末在此实习,增加社会经验。我选择了TCL广州分公司。2、参加多个项目比赛,提高策划、组织、演讲综合能力,接着我参加了两届广东省挑战杯大赛。3、提高理论学习水平,我自学了科特勒《营销管理》做了50页笔记,毕业前80%以上成绩学分均为优,并荣获国家奖学金。

未来规划

    而我们在远期未来视角下,做远景规划时,通常会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譬如说世界500强企业CEO可以拥有无尽的财富和名誉,并且更加有能力实现自我社会价值。而在近期未来视角下,我们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小社会”,并且犯错成本最低,所以提升自身社会竞争力是可行的。而在实施步骤方面,就被分解为提高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经验、项目策划能力等步骤。

    两种未来视角的相撞,也会产生“冲突”,拖延症就是一典型,“远期未来”中有一个抽象且意义重大的目标,而“近期未来”则遇上了实际的阻碍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此时,我们会习惯性选择便利的替代性活动。比如说,上大学时,我想要考过剑桥大学颁发的BEC国际商务英语中级。但是我英语四级都还没过,在长达半年的学习中,没坚持一个月,因为过于枯燥,听力就提不上,就放弃了,替代性的活动反而时学习英语时,不断看今日头条和微信推文。

冲突

    以上是近期未来的阻碍导致与远期未来产生矛盾。那么远期未来的理念是否也会对近期未来发生冲突呢?答案是,会的。在近期未来遇到挫折时,不断强调远期未来的意义,而不是实际的解决措施。举个例子,我高二结束时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及排名进入重本线,但是高三过去了一半,分数还是那么多,排名下降一大截。那个时候很焦虑,此时我的远期未来视角在作怪,开始不断强调我的远期目标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意义,在宿舍和班级的课桌上贴满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照片。但严重忽略了眼见能看的见的几周几个月考试没突破的问题,最终幻想了一年,基础出现松动,高考一落千丈,比平时都低了100分,差点掉落专科线。

    所以要怎么去解决怨气未来和近期未来带给我们的冲突呢?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比如我可以在大三初期定大学英语学习目标时,把英语四级是否能考过作为大三英语学习首要任务,让远期未来目标可实施,并且具体到作文、阅读、听力、口语四个方面应该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学习英语时将手机切换成只能用英语软件的状态。这样英语的提升就会更加明显。

    在未来的选择中,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评判一件事情,主要看“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收益指的是当下这件事能给“我”带来收益的大小,可以包括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收益半衰期,指的是该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那么从“收益期”和“收益半衰期”两个角度我们可以将事件分为四类,“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选择

    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选择无能指的是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执行无能,指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是就是不去做。

    那么要用什么样的法则来解决此类问题呢?

    采铜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这个法则暗含两层含义,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未来可以被累加,仍旧可以做。2、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要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做。

    同时,我们要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过滤掉哪些干扰我们对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等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噪音”。从原本追求“即使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收益”的信息模式。

    生活节奏的“快”与“慢”应该如何切换呢?

    一曲交响乐,一定是有高潮和低谷的,一定是高低起伏的。生活的节奏也是有快有慢,而不应该是一味地和事件竞赛。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他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空间里,静静地去与自己对话。而写报告及常规性工作,都是越快解决越好。

节奏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情,第一桩事情是生活。假若为事业为学问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也便失去真正意义与价值。”

    所以我们在处理事件时,要做好要“快”的事件和要“慢”的事件,比如常规性工作要尽快解决,计划总结自我复盘需要慢,陪家人谈心需要慢。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同时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在时间使用深度中,有一个著名心理学概念,叫“心流”,指的是我们全情投入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为了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我们要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比如西班牙著名动物学家约瑟夫.奥约,最早是一位医生,大学毕业后,在一个小村庄里行医,工作之余,沉浸于一项特殊爱好中:观察鸟类。只要诊所一空,她就跑到森林去观察鸟类,并开始编写包含所有鸟类的《世界鸟类手册》,1992年该手册第一卷成功问世,截至2013年已经出版达17卷之多,收录了超过7400种鸟类。

约瑟夫.奥约

  奥约对待时间的方式时郑重地,他讲“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勾连在一起,并赋予时间意义和喜悦。事业与生活的秘诀,无外乎时处理好时间地“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