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漫谈
前段时间和同窗好友前往日本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旅行,如今已归来多日,一直想谈谈自己这次赴日旅行所见所闻所感,却不知应该从何说起。闲暇时光,不妨漫谈。
01
诗人北岛说过:“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这话不错,即使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看过、听过再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可能都是虚无的,只有真正身临其境,我们才能形成一种切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传达的,是我们真实可感的,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感受。汉语里形容一个人有水平,常常用有见识、有眼界来表达,见、眼,就是我们的感官,所以一个人各种观念的形成必然需要通过一种切身的感受。
就像前些天偶然看到央视少儿频道做的一期益智类节目,参与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一流中学的学生。有一个环节是看图答题,答题者是一个小姑娘,学霸模样。题目是一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的照片,题面是:图片中的建筑位于哪座城市?答题的小姑娘支吾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
我想这个小女孩肯定没有到过上海的陆家嘴,没有面对过这样的几个摩天大厦聚集在一起的样子,没有因此而感叹金融帝国的繁华。她可能无数次的看到过这座大厦的照片,却从未身临其境过,所以她会“突然间”想不起它位于何处。她是同龄里的精英,忙于学习,无暇抽身去看看外面。她也许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些围坐在火锅旁,眉飞色舞的给别人讲:“我给你说,我去上海玩了,陆家嘴那几个大楼有那么高!”说的同时手也在比划着的不那么“优秀”的女孩那样快乐,她有知识,却缺少经历,这不怪她。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感觉,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知识我们很容易遗忘,而自己亲身经历过所得来的知识,我们则能铭记终生。
所以我非常鼓励身边的朋友亲戚有机会多出去走走看看,去体会一下外面的世界的样子。没钱没时间可能都已经不成为不能出去的理由,现今社会我们有太多的方式可以外出,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去体会一些东西,这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深度和宽度。我们的一生如此短暂,我们或许该增加它的价值。
东游漫谈况且这个世界正在飞速的改变,我们需要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来拓宽我们可能有些狭隘的观念,让我们可以更好的生活下去。
我们不应该永远活在我们所以为的世界里。
02
1946年的一个夜晚,本尼迪克特伏在桌前,为自己所做的关于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的调查报告画上句号。这是战后美国方面为了了解日本所做的一份较为详细的调查报告,其后很多年,这份报告都被认为是了解日本最好的参考资料之一。后来它被整理成书发行,在中国被译为《菊与刀》。
我拜读过这本书,可以说它对战后日本社会的研究非常详尽,也有其特点,非常符合当时日本的情况。也许我们无法想象,这份报告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完成报告前从来没有到过日本,他仅凭情报机构提供的大量资料和与侨居美国的日本人的谈话记录就写就了这本书。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本尼迪克特的报告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都知道,战后日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战败国的一片萧条到后来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这个过程中,日本社会和日本的国民性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我们要用新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这个邻居,它不再是战时那个无恶不作、军国主义的邪恶国家,而是在各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绝大多数国民爱好和平,值得我们有所借鉴的发达强国。
东游漫谈《菊与刀》式的观念已经过时,我们要用全新的理念与态度去认识日本这个国家,学习借鉴这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优点,从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
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忘记历史,遗忘是最大的背叛。
前段时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让我们又一次重温了日本战争期间的滔天罪行,触目惊心,振聋发聩。可以说,日本在正确对待历史的方面确实做的不好,不像德国,勃朗特历史性的一跪,让全世界原谅了德国。日本也需要做出这样类似的行为,以弥补自己曾经对于东亚各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会得到被原谅的机会。
至于日军战时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并不是为日本人开脱,我深爱我的祖国的程度不亚于任何人。但是,暴行是一个涉及人性的东西,任何人在处于绝对强势并不受约束的情况下都会做出暴行。日军的奸淫掳掠就像是初登新大陆的美利坚先驱疯狂屠杀印第安人,就像德军在奥斯维辛等各处集中营进行灭绝人性的实验,就像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征服欧亚大陆时期一次次的残酷屠城。之于我们中国也是如此,血腥的屠杀在我们的历史上屡见不鲜,像后赵石虎这样的变态之人史籍上也不在少数。所以我们的眼睛不应该只盯在这些毫无人性的暴行上,而是应该反思,是什么让我们人类残暴至此?
我这里不想讨论孟子的性善论或是荀子的“人性本恶”,我只知道,不受约束的人性是可怕的,是会做出我们难以想象的残酷行为的。我们如果能以这种态度去认识日军当时所做出的一些行为,也许我们可能会多一点宽容。
我一直认为,我们不能容忍的,是日本对待历史、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和我们自身腐朽贫弱所带来的巨大伤害。所以,我们必须要强大起来。
在日本几天,遇到了很多日本人和旅居日本的国人,我与他们也有过短暂的交流。日本人待人礼貌谦和,并无半点凶恶的样子。当然,任何国家都有凶恶之徒,但凡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善人和恶人之分。
我相信绝大多数日本人是爱好和平的,因为和平的生活真的太美好了。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所以我们可能无法体会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但如果我们能认真的了解一下中东、非洲、东欧战争国家人们的生活状态,了解轻启战端给普通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也许会幡然觉悟,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
03
因为所搭乘的航班是在夜里到达东京的,所以我有幸在高空欣赏到东京的夜景。其实在飞机快下降的时候我俯瞰下方,看到一大片的灯光,我以为那就是东京,因为在国内航班上我也见过一些大城市的夜景,无非就是如此。可飞机却从这片光亮上空掠过,紧接着出现的,是一连片金色的灯光,一眼望不到头,地上的光照亮了半片天空。这就是东京!老实说挺震撼的,东京不愧是与纽约、巴黎齐名的国际化大都市,远望这片金灿灿的光亮似乎都能想象到这座城市的繁华,那种现代感是人类城市文明最杰出的注解。
东游漫谈城市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代表,我们在大地上兴建起一座座城市,有的规模大的惊人,有的新的可怕,可是这些城市并不能成为代表,因为一个城市是需要有其自身的内涵与文化沉淀的。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东京、巴黎、纽约、伦敦、北京等都是如此。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是不可爱的城市。而东京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城市。无论是银座、涩谷还是新宿、浅草,现代与历史水乳交融,鲜明的日式文化印刻在街头巷尾,让人一眼就认出这里是东京,是日本的代表。
有时候真的挺佩服日本人,因为他们真正做到了学什么像什么并且自成风格。日本永远仰慕强者,向往强者,学习强者。从最初学习身边强大的中国,到黑船事件开始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方,再到战后向美国学习,日本人永远都勇于重新开始。他们把先进的东西带回日本,然后严格的执行下去,最后取得成功。这就是典型的日本模式。光看看日立、东芝、索尼、松下、三菱、丰田、本田、日产、尼康这一个个名字,就知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多厉害。
日本人讲规矩,到了一种刻板的状态,做人做事都要规规矩矩,不能有半点越矩。在京都,我遇到了一个来自大连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聊天中她说日本人特别讲规矩,干什么事都要按规矩办,说好几点几分完成就要分毫不差,有时规矩的让她抓狂。我想她真的是一个中国人,因为她懂得变通。可是我有时候在想,我们是不是太过懂得变通了?因为在国内似乎任何事情我们都有变通的方法,任何规矩可能都会因人而异。我不是说变通不好,适时的变通会让事情柳暗花明,但过分的变通只会有害无益。
规矩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只有立规矩、守规矩,一个社会,一个组织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参观山西王家大院,其中有一个厅堂匾额书写规矩方圆,其中矩字的巨半边多了一点。起初我不解,暗自盘算汉字写法中似乎没有这个写法,后来偷听旁边导游讲解,这多的一点取意多一点规矩,故豁然开朗。山西王家大门大户,富可敌国,也不忘教导子孙多一点规律,多遵守规矩,我想也正是因为讲规矩,王家才能积累起那万亿家资。
我们的国家正在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必然要讲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法治就如同空中楼阁。我们的法治进程太多人情、太多不讲规矩,这是对法治巨大的伤害。我们清楚要改变不是朝夕之功,道阻且长,但我们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中最先进的,是具有保障性作用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推下去,这是提升我们治理水平和国民素质,使我们由大变强的关键。
我这里说日本的好,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好,就好比我说我喜欢一个人而并不代表我讨厌另一个人。我的意思是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日本确实要优于我们,我们做的还不够好,还有提高的余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机械的把事情一分为二,而要辩证的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统一,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04
静。
日本是一个安静的国家,无论你置身繁华的街头还是居民的家中,所有人都很安静。他们把安静当做一种礼貌。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人高声接打电话,他们用安静平和的语调互相交谈,即便是争执,也能做到“有理不在声高”。
东游漫谈在日本期间我的出行主要是借助轨道交通,在地铁上、轻轨上、新干线上我明显的感觉到这里国民的安静。车厢里,大家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一份安静。年轻人拿着手机在那里摆弄着,不发出一丝多余的声响。年级稍长的人或看书或看报纸,惬意又安宁。即便是两个人交谈,他们也会尽量控制自己的声音,那种刚好两个人可以听到又不干扰其他人的声音,恰到好处。我想这一车厢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即便对你来说天籁般的声音对别人来说也可能是噪音,所以他们懂得安静,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他们明白私领域与公领域的界限,不会让自己的私领域去侵害公领域。
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你得学会尊重别人。
日本的安静是方方面面的,尤其是居住区,那种安静,是家的感觉。走在居住区,你会感受到那种平静安详,谁不希望可以安安静静的生活?
诚然,日本晚间的小酒馆里有那种嘈杂与喧哗,但那是一种酒馆的文化。忙碌一天的人需要找一个地方去倾吐自己内心的一些事情,需要一个正常的发泄途径。一群这样的人聚在一起,他们也从不干扰其他人。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安静与否跟国情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个我是认同的。我们中国人习惯于一种大嗓门的生活,很多地方的人都是天生的大嗓门。这一方面与我们的历史有关,我们的国家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前田间地头干活,想说话必须要用喊的,不然对方恐怕是听不到的。另一方面,嗓门大跟我们民族的一种内在自卑有关系。人们害怕被忽视,所以需要提高嗓门而让别人发现;害怕没底气,所以要大声说话给自己壮胆,好像声音大就有理。这是长久以来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可怜又可叹。
之前听过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吵吵嚷嚷很容易,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轻易做到,但当一个国家学会安静,那它就是要开始强大了。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变得富强,正在走向复兴,国民素质的提升是我们发展的必经之路。当我们的国民都能学会安静,不风风火火、毛毛躁躁的对待一些事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真的富强了。
05
净。
日本还是一个干净的国家,环保在这个国度深入骨髓。
东游漫谈日本的垃圾分类做的非常好,几乎所有的垃圾桶都是分类的。日本人在垃圾分类上也做的很好,他们都是严格按照分类投放垃圾,有的甚至在家里就已经把垃圾分门别类装好,只消将不同的袋子扔进不同的垃圾桶。因为垃圾分类的出色,所以在日本看不到限塑令,因为他们可以把白色污染的问题解决好。
在日本的街头找寻一个垃圾桶真的是让人头疼的事情,因为垃圾桶很少。他们几乎没有人随地乱扔垃圾,所有人都把自己产生的垃圾装好,找到一个垃圾桶再分类投放进去。所以他们的街道很干净,大家都在自觉维护公共的环境,而不是靠令人同情的环卫工人一遍遍的清扫。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所以日本人都能深刻体会到资源的重要性。垃圾也是一种资源,很大一部分垃圾经过处理后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这是一笔巨大的资产。日本人也深刻的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他们极度重视环保。广岛长崎的过往还在他们的心中隐隐作痛,福岛又让他们神经紧绷,所以他们一直在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在东京六本木展望台上观赏东京夜景的时候,我发现展望台内侧一圈摆满了一连串的宣传小桌,桌上摞着一沓沓宣传册。我在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桌前发现了中文版的册子,就随手翻了一番。这是一本很出色的企业规划宣传册,很值得我们的企业借鉴学习。我注意的更多的是这个企业的一种可持续的环保理念,他们追求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是两者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房地产企业啊!
让我欣慰的是,我们的国家也越发重视环保了。生态文明可以成为“五位一体”中的一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始成为一种发展理念。央视有很多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做的非常好。我希望这样的理念能真正的推下来,即便在巨大的发展压力下也不改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初衷。笑到最后才是笑的最好。
06
境。
这里谈到的境是一种关于文化艺术、关于美的境界。
旅日途中,最让我同行哥们儿感慨的事情就是日本的园艺。他们的树像是一件件的艺术品,无论是东京皇居园林的气派,还是富士山下普通人家门口的盆景,都美的像一幅画,极具艺术感。听哥们儿讲,要培养一棵人一般高的盆景需要几十年,国内人没有这样的耐心。他时常会指着一棵很美的树对我讲,这棵树可能传了几代。
东游漫谈在日本,这样的盆景形式真的是随处可见,而且任意一处都别具一格。我在想这应该就是普通日本民众对美的追求,他们的园艺,他们的插花艺术,还有他们的和服,都体现出他们的审美和对美的向往。
不得不提一下京都这座城市,这个没有摩天大楼的城市,静谧祥和,宗教氛围浓重,美的像一幅画。整个城市就如同一座园林,让人惊讶自然与城市竟有如此高的契合度。
我是在初冬去的,漫山遍野的红黄绿是这个季节的颜色。在清水寺,许多美丽的女孩子身着色彩艳丽的和服,行走在林间,祈福在佛堂前,那种强烈的画面感,真是如同人在画中游。
东游漫谈我说日本人是懂得美的,他们能识别美,因为他们美感的培养来自日常,来自生活。
之前在国内听车上广播偶然听到“美商”一词,说在一些大城市家长们把美商作为智商、情商之外第三大比拼对象,把孩子送去学习绘画、音乐,提升他们对于美的鉴赏力。
诚然,审美需要基本的技巧和基础的知识作为支撑,就好比山里的放羊娃每晚都会面对浩渺美丽的夜空,但他可能没法自觉这种美,这跟他所处的境遇有关,也跟他是否掌握一种鉴别美的方式有关。但对于美的认识绝不是建立在技巧之上的,美的认识到达一定程度就需要靠一种对于美的感悟与自觉了,这是一种关于美的境界,需要从生活中去体味与提炼。
就像美术学院里绘画技术高超的学生,对美的理解才决定了他们的上限。因为他们的基本功都很扎实了,他们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成为梵高、莫奈、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赵孟頫、黄公望的,是他们对绘画这种艺术的理解,是他们对于美的一种感悟。
音乐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年轻人好像有一种错误观点,就是钢琴弹的越快的人、弹的难度越大的人好像水平越高。这是不正确的。我不否认像贝多芬、李斯特这样的大师在音乐技巧上的登峰造极,但真正让他们万世流芳的是他们的乐曲而非技巧,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这些乐曲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却能传达给人一种对于音乐的理解,给人一种力量。就像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中国第一代一级钢琴家87岁的巫漪丽弹《梁祝》。她指尖传达的是一种沉稳老练的诉说,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被她娓娓道来。有爱情开始的甜蜜,有爱情受阻的伤感,有阴阳两隔的悲情,有化蝶成双的感动,一首曲子,就是一个故事,给人以莫大的享受。这才是大家的水准,并不靠炫技。像现代著名的音乐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和久石让,他们的音乐之所以为人喜爱就是因为他们对于音乐拥有自己的理解,对于艺术、对于美的有自己的理解,他们通过乐曲把自己的理解具象化并传达给所有人,承载形式是音乐本身而非音乐的技巧。
我的意思是说,关于美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学习技巧上的东西就能达到的,必须在日常中、在生活中让孩子们去发现美、学习美、鉴别美,这样他能才能明白美之为美。
日本就有这样的环境,就有这样的生活,所以日本人更容易懂得美。
东游漫谈事实上,我觉得日本的园林艺术是不如我们的。在日本皇居、二条城、大阪城及寺庙这样的宫室园林里游玩的时候我时常感觉,日本的园艺虽美,但结构却并不复杂,他们更多突出的是种画面感。而我们的园林结构要复杂的多,不仅是画面感这种视觉的东西,还有听觉触觉嗅觉的东西。
东游漫谈虽然我已经忘了高中毕业旅行在苏州园林里游玩的情形,可见这个园林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但我在日本游园时却时常想到《红楼梦》里关于大观园的描写,那可能是中国园林最杰出的代表。像大观园里的听雨轩,空空亭阁如何听雨?下望处正是满园芭蕉。雨打芭蕉,正是雨最动听的声音。这是听觉上的。像宝钗住的蘅芜苑,没有花红柳绿,漫是芳草爬藤,却暗暗飘香。这是嗅觉上的。至于视觉上的画面美更是不胜枚举。
我想曹雪芹既然能够写出这些东西,这些就应该是存在过的,或者说存在过类似的东西。因为没有相似的见闻经历是写不出如此真实细致的东西的。就像最近很火的电影《芳华》,如果作者严歌苓的生活中没有经历过故事中存在的一些东西,我想他是写不出这么精彩动人的故事的。
东游漫谈我们的园林艺术还有时间与空间的美、明暗对比的美。园林的四季是不同的四副景象;空间放大与缩小的技巧,该隐的隐、该露的露,回环往复;明暗对比,亮处与暗处交相辉映,各具含义,处处体现着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哲学。可以说我们的园林的美感与内涵是远超日本的,而且也曾真正的存在过。可是,今天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看不到这样的园林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所谓“大师”设计的,不知所云的“某某园”、“某某池”,全然看不到我们园林艺术的美,这是为什么?我们优秀的文化就放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不去重视,不去继承,不去学习?
07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两个展厅的连廊处,摆放着几张长桌,上面铺着书法用的毡子,放着宣纸。一对蓝眼睛金色头发的外国情侣正手握着写字用的硬笔胡乱的描画着。这种硬笔我们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时候可能都用过,就是一种类似钢笔的样子,但笔杆更长,笔头是类似硬海绵的材质,也是灌墨水使用,而非像我们的毛笔那样蘸水。
东游漫谈从桌旁的广告板上可以看出,这是博物馆在宣传“日本的文化”——书法。我走近跟前,一名工作人员满面堆笑而来,像是在说让我试试。我看到那两个西方人握笔的姿势是拿钢笔的姿势,于是我就上前去纠正他们,教他们写书法握笔的正确姿势。工作人员看到后“识趣”的离开了。请原谅我的字丑的惨不忍睹,但书法的基本知识我是懂的,小时候我也学习过,但很快就放弃了。老实说我挺遗憾的,因为书法这门艺术真的非常棒。我当时想到的是,书法这门源自中国的艺术为什么不能我们去教?反而让它成为“日本的文化”?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还有多少人对书法这门艺术感兴趣,我也很少见过我们的博物馆有这样类似的传播活动。可能这种形式太古老、太枯燥,没有外来文化那么有趣,那么洋气。我们很多人都不觉得我们的文化有多么的伟大。
我们一再强调要继承优质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那么既然我们的邻居都可以为一个“舶来品”如此骄傲,我们为什么要对我们的文化妄自菲薄呢?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里,处处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日本的历史深受中国的影响。不管是奈良、平安时代,镰仓时代还是安土桃山、江户时代,日本的文化基本都是“中国化”的,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手工制品与建筑。
东游漫谈经常有人感慨,外国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历史。我想这个说法有可能是真的。东京博物馆专门有一个中国馆,虽然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成,但里面陈列的物品定然都是来自中国或者与中国有关的。外国人在不停研究我们文化中伟大光辉的一面,而我们很多人却无动于衷。我们有时候可能需要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
东游漫谈请让我赞美一下中华文化的伟大,它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东方的文明,我们真该庆幸我们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08
奈良是日本一个特别的城市,面积不大,是鹿的乐园。自然、宗教在这里交相辉映,似乎在向世人表明它久远的身世。可如织的游人只顾喂鹿嘻戏,对此丝毫没有察觉。
东游漫谈庄严、肃穆、静谧是宗教的感觉,也是这座城市的感觉。
去奈良时已是下午时分,下车后匆匆急行,在天黑前拜访了一下东大寺。
东游漫谈东大寺正门相当雄伟,六根四排栋梁大柱顶起高大的庙门,门额一联“华严大寺”。对佛教不了解的人可能根本看不懂华严是什么意思,我确信我身边的朋友可能没几个人能说上来什么是“华严三圣”。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的佛教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从传入日本开始就对日本文化与民族性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的文化其实也是如此。所以对待宗教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宗教文化与我们的世俗文化联系紧密。
可以说,宗教给很多人提供了现实所不可能找寻的排解途径,给人们以心灵的归属,这不是弗洛伊德、叔本华几句简单的心理学原理可以解释的。正因如此,宗教才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就好像最近关于耶路撒冷的问题,影响着世界。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可以借鉴宗教的一种静心的方式,来促进自身的修为。这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正确的看待人生的得失。
因为人生的平静是一种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是我们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离开东大寺的时候看到一个佛教信徒的女士,她应该是到寺里诵经,直到寺院关门才出来。她步伐轻盈,与世无碍,双手合十,捧着念珠向每一座佛塔作揖。突然一只小鹿跑了过来,女士走到小鹿跟前,像一个母亲轻抚孩子一样抚摸着小鹿,将鹿毛上沾的污秽祛除。她是那样沉静安详,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和谐吧。
09
出游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增长见识的过程,因为途中的所见所闻都会成为我自己的财富。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知道的多一些,感悟的多一些,宽容的多一些,所以我一直抱着一个态度: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东游漫谈我清楚的记得大学时候选修毒品的种类与鉴别课程,授课的是一名女教授,白衬,南方人,亲切温和。我们的学校学术性不是那么强,所以奇闻异事、时事八卦就成为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东西。这位老师上课总喜欢结合时事授课,时常她所说的人或事我们在座的学生都没人知道,她就会故作惊讶的说:你们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啊?我以前带课的某个学生,一说什么事他全知道。等这些说完,他就会把我们不知道的事讲给我们听。我们都明白,老师是想让我们多了解一些知识,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这才是大学学生应该有的样子。
我希望我成为那样的人,在有涯之生,取三千弱水之一瓢,让自己的一生更加充实。无论身体还是灵魂哪一个在路上,我都希望我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