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也是闲着
历史,有的时候会惊人的相似,谁也不曾想,特别的日子也会重来。
在向往的生活里,让我感觉到,也许生活最大的艺术,就是怎样把平凡的日子的过得有滋有味,所以有人选择读书,锻炼,旅行,饮食,刷剧,晒娃-----人各有异,形而不同,倒觉得无所谓好坏,自己的日子,自己觉得有意思,就是好的。
读了几章《儒林外史》实在是晦涩难懂,旧历的称谓,陌生的废制,文字佶屈,使得人物关系,叙事情节也变得莫名其妙,着实让人火大!气呼呼的!唯觉《范进中举》那篇读来有些可亲,可爱,哦!原来是学过的课文。想来,为什么“课文”能看懂,不是“课文”的就看不懂了?关键,还是我态度认真与否的问题。
相比而言,觉得《论语》《老子》读来记,好像更有意思些,虽然文意上也有难懂之处,但是人家短呀!不解之处,查来就晓然了,关键是其中不少说法,也觉得十分有理。当然,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读,不少观点,差别就很大,甚至有些相悖。孔子说:“仁者爱人”,有仁德的人,一定要仁爱百姓,对吧!而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什么是“刍狗”?草做的狗,古代祭祀时用,用时尊荣,用后弃之如敝履。万物如此,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呢?像刍狗一样,从荣宠走到废弃的过程。老子说,圣人的治理,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的发展。这个观点,是不是有些难以接受?你是不是很反对?我这样理解,老子认为,最大仁爱就是“任其自然规律的成长”。不敢说,谁对,谁错?但都值得深思。
所以,接下来就有“多言数穷,不若守其中。”
也就是说“话说的太多,名目繁多,反而加速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于是,我联想,为什么班里成绩好的孩子有,但是都达不到,年级尖子的程度?是淡泊于名利?还是归隐于通达?是得乎于中庸?还是止乎于苟且?不怨天,不尤人。恐怕,还是我带班的问题。干预太多,要求太多,是反而阻碍了孩子自身的发展吗?
太了解孩子们想要拥有的自由,想要拥有片刻的轻松,那期艾的眼神,那隐忍的目光,没有反抗,也没有光泽-------
我总是想说,青春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要活成“疯狗的样子”,分数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种为目标,为理想,快乐并勇敢的向前冲!
然而,又总抓住点什么,想给的多,想控制的多,攥的越紧,失的越多。你说,敢放手吗?内心太过于怯弱了,唯恐,一失手,废了光阴,成了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