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石湖集》读书报告

2017-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植书

对象

《范石湖集》.(宋)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04

关于作者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至(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爱国情感激昂悲壮。其《催租行》、《后催租行》、《缫丝行》、《劳畲耕》等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即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前言

在董博列的四五十目书单里选择《范石湖集》的原因很简单,一则肚里没有墨水,对于跨时间比较长的文学史著作,终究只是在眼前过一遍,既无所得也编不出什么故作高深的话来;于是看完程千帆吴新雷的《两宋文学史》后,默默地把书借给了其他同学,并且颇有自知之明地把目光转向比较感兴趣的诗人的别集。二则,中学读到《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邢岫烟引妙玉的话:他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说得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后来得知曹雪芹化用的正式范石湖的诗,缘于这种好奇与质疑,《范石湖集》必须一读。

关于《范石湖集》

一、内容提要

范氏所著诗文,早有全集刊本,共一百三十六卷。其中诗词两部分,赖清人先后重刊、辑刻,尚有流傅。范成大是与陆游齐名的南宋著名诗人。他以诗歌形式,咏赞田园风光,反映民生疾苦,抒发爱国思想,描写擅闯行旅等,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在艺术风格上清新婉丽,俊秀自然,带有唐诗韵味。《范石湖集》,收《石湖诗》三十四卷,《石湖词》一卷。书后附传记、校记及沈钦韩作的《范石湖诗集注》等资料。

二、田园诗

倘若要研究中国的田园诗,有两个人绝不可能绕过,一是陶渊明,一是范成大。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十二曰:“范石湖《四时田园杂兴》诗,于陶、柳、王、储之外,别设藩篱。王载南评曰:纤悉毕登,鄙俚尽录,曲尽田家况味。知言哉!”范成大被称为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实至名归。

继陶渊明后,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都以写田园诗著称,形成一个流派,以后一脉相承,代有其人。然而,多数田园诗所描写的并不是现实的农村,主要是诗人的内心境界、理想天地;所反映的并不是农民的生活,更多的是诗人的隐逸趣味、闲适心情。尽管出现在诗里的也有田夫、樵子、渔父,其实只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者只是自然景色的点缀。范成大所写的六是受《四时田园杂兴》则以评议朴素的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对农村生活作了比较真切而全面的反映:有对农村的景物、岁时、风俗、人情的描写,有对农民的淳朴品质和劳动的歌颂,也有对封建剥削的揭露。这组诗在田园诗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不仅扩大了而且刷新了传统的田园诗的内容。不妨看几首诗: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田园杂兴)

这首诗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农忙图。诗的前半首以概括手法从正面来赞颂农民的勤劳,描写男女农民日夜投入生产,每个人都负起一定的职责。后半首则通过描绘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家小景,从侧面烘托主题,用儿童的模仿行为来显示整个农村的劳动环境和农民的劳动本色,同时说明这一劳动本色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这首诗与意向以闲逸为特征的田园诗迥然异趣。王维《渭川田家》诗云: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中,不管倚仗的野老也好,荷锄的田夫也好,都不是被安排在一定的劳动岗位上、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而是被写成闲逸的象征。储光羲的《田家杂兴》八首之四“田家趋陇亩,当昼掩虚关。邻里无烟火,儿童共幽闲。桔槔悬空圃,鸡犬满桑间”,更是把儿童也涂上了悠闲的色彩。对照这些诗来说,范成大笔下的“昼出耕田夜绩麻”的村庄儿女和“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童孙,不仅仅只是更加真实,而且相当自然地道出农民代代耕织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

还有一首《秋日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未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不妨再把这首诗和储光羲的那首《田家杂兴》试加以对照。从储诗的首句看,村里的农民显然都下田去了,可是,作者的诗笔并不跟踵前往,去描写他们的劳动情景,却掉转笔锋,用最大的兴趣来写农民去后在邻里间出现的那样一个空档寂静的境界。这说明:以表达闲逸之情为传统的田园诗,对描写劳动往往不感兴趣;即使有时写到劳动,也以恬静安详为基调,还是为诗人的闲逸之情服务。对照之下可以看出,上面范成大的这首打稻的诗在很大程度上跳出了这一传统的框子,开辟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在这里,诗人选择的是一个紧张而喧闹的通宵劳动场面,在表现手法上完全用声响——笑声、歌声、像隐隐雷鸣一般的打稻工具的撞击声,烘托出打稻场上的热烈、欢乐的气氛,从而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收获时的喜悦。这首诗如果同紧排在它后面的一首诗结合起来看更为深刻: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诗人把这两首诗排列在一起显然是有深意的。这里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农民日夜辛勤,用血汗换来的劳动果实,却一满船一满船地运进了不劳而获者的粮仓,对生活在封建剥削制度下的农民来说,丰收的喜悦最后总是一场空,至多剩下一些糠核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活命就算是万幸了。这样看来,无怪乎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说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使脱离现实的田园有了泥土的的和血汗的气息……”

就艺术风格而言,范成大其他的田园诗也颇为清丽可爱,而且构思精巧用朴素的白描手法描绘田园具体景物,常常给人眼前一亮的美感。如:“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又如:《喜晴》“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于平淡中见深意。但在思想上以及格局上毕竟不能和《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相比较,虽然更加真实地描绘农家风光,但同之前的寄托诗人闲情的田园诗并没有太多不同。

虽然我们说在我国田园诗发展史上,范成大可以称得上是集大成者,(在他之后,仿效他而作田园诗的,代不乏人,但同范成大相比,相去甚远,)清代姚鼐对他的诗高度评价:“其诗尤为天下所爱,后世为诗者,每诵法之,以谓诗人之杰。”但他的田园诗也有不足之处。以习见常闻之景物、农事入诗,固然有兼容博包之长处,但不分主次,取材不精,什么都写,未免给人以良莠混杂、琐屑芜繁之感。《四时田园杂兴》运用大型组诗,固然是开创了新的诗体形式,但一律用七绝的形式、毫无变化,使语言和情感的表达受到了韵律上的束缚,因而影响了更为畅达自如的抒情和叙事。

三、纪行诗

记行诗史叙事诗的一种。又称“记游诗”。以记叙个人游历生活,表现旅思羁愁为主。常和自然山水题材相结合,故或称“山水记行诗”、此体在先秦已经萌生,魏晋以后迅速发展,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体裁。(《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词典》1991)

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孝宗之命出使金国,祈请河南陵寝地和更定授书礼,面对金主,范成大表现得大义凛然,全结而归。“见金主,请二事,申辩不屈,被拘客馆,赋诗词明志。”并将沿途所见写下了《揽辔录》和绝句72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沦陷区人民所处的水深火热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记录了所到之地的物产和民俗,具有文学和史料价值。“此次北行,赋七绝七十二首,为爱国诗篇代表作,又写成《揽辔录》颇寓故国兴衰之感,遇北方遗民故老,触目惊心,尤为沧恨。”(于北山.《范成大年谱》)

范成大在使金的记行诗里表达了深切的爱国忧民感情。(1)见景而抒。如“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诗人看着眼前的枯河,想到昔日的通渠大河,碧波荡漾,百科争渡,而今却已淹为平地,杂草丛生,满目荒凉。“狐冢灌蹊满路隅”昔日御园而今却成为野兽出没之地,昨日辉煌今日凄凉,诗人发出了痛苦无奈的哀叹,“肠断宜春寸草无”表现出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之情。(2)通过回忆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来勉励自己,用自喻的诗作来表达自己晋中报国的决心。如《蔺相如墓》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雷万春墓》九陨元身不陨名,言言千载气如生。欲知忠信行蛮貊,过墓胡儿下马行。(3)以沦陷地百姓的亡国呼救生表达自己的爱之情。以《州桥》最广为人知:“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故国乡民似天真似控诉的这一问,范成大无言以对,既表达诗人对收复家园、帮助父老乡亲脱离苦海的盼望,又包含诗人对南宋王朝投降政策的不满。又如《相州》“秃巾髽髻老扶车,茹痛含辛说乱华。”以推车老人的髽髻和语言表达家国沦丧的痛苦,《翠楼》白头翁媪相扶拜,垂老从今几度看!”以白头翁媪对家园恢复的急切盼望表达诗人的爱国之心。

范成大使金七十二首绝句对所见植物皆有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记载,整合起来可以称为是一部小小的民俗风物志了,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如《赵州石桥》题注“在城南洨河上,以铁荀卯石捲篷,不类人工。”诗中写到“石色如霜铁色新,洨河南北尚通津。”在题注中对赵州石桥所处的位置作了准确的描述,并在诗中对赵州石桥进行了真实形象的描写。《内丘梨园》“汉后鹅梨爽似冰,花身耐久老犹荣。”对内丘鹅梨色、香、味给与了详尽描述,形象生动,读之口齿生津。(题外话:想到鹅梨帐中香。)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范成大记行诗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征:寓抒情于叙述和描写,含讽谕于故实,通过历史的回顾与实地的考察,对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虽是简短的绝句形式,却容纳了大量的现实内容:悲壮的战迹,英勇的人物,失落的河山,荒凉的土地,痛苦的遗民,面目全非的旧都,遍地腥膻的胡俗等。充实丰富的客观对象给诗歌艺术形式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使抒情有所附着,讽谕不流于空言,使抽象的反思在具象中进行,因而取得平易自然、简洁凝炼、充实饱满、深沉庄肃的艺术效果。

四、一点感想

读书报告才进行到一半,董博就讲到南宋诗词这一块了,诚斋体之后紧接着就是石湖居士,看着打印出来的讲义,我一脸“呜呼哀哉”,我好像在重复老师上课的内容?

今天看到《中国茶事大典》(徐海荣.华夏出版社.2000.)里有范成大的词条,需不需要把作者的生平换成茶事大典里的呢?比较之下,不到两百字的生平,用原来单纯的年谱法其实更为合适,就不改了。

前面提到《红楼梦》妙玉爱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原诗是:家山随处可行楸, 荷锸携壶似醉刘。纵有千年铁门限, 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 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 临风拊掌菊花秋。“铁门槛”和“土馒头”。过去封建贵族家庭或者是富豪人家会被称做门槛高,这个门槛高不光是一个形容词,是真高,体现住宅的气派。而且最有钱和最有势的人,他的门槛要包铁皮,有的家希望自己的铁门槛可以存在一千年。但是范成大就指出来了,就算你这个铁门槛能够存在一千年,你能活一千岁吗?到头来你需要一个什么呢?需要一个土馒头!“土馒头”(中国古代一般的坟包)在这句诗里构成一个标志,生命终结的标志,就是说到头来,你无非也是要死掉,徒然留下一个坟头而已。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中国古代地位越高的人,死后坟墓做得越大、越华丽,帝王将相的“土馒头”,更是一座座陵寝或丘陵,但“土馒头”再大,你人也不存在了,终究会有什么乐趣?不过是尘归尘、土归土,万事转头空罢了,搞不好更容易引来盗墓贼。/笑/

写论文的时候不需要在你所写对象前加上“先生”“老师”云云,(为师者为父者当例外)应当与你的研究对象平视,而非仰视,这才是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听过之后,深以为然,从前在钱钟书等后附上先生云云未必没有凑字数、讨巧卖乖等嫌疑。

今天看到一篇白话陆游生平,非常有趣,本来想贴上来慰藉下董博当年校《剑南诗稿》后受伤的心灵的,然而翻了半天竟然找不着了。(翻了三刻钟)/摊手/这个时候觉得表情包真的非常重要,今天在五楼期刊阅览室还真看到了《论表情包在现代人类交流中的地位》的文章,发表在《咬文嚼字》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