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教学札记12】《古诗三首》教学复盘
回顾昨日所学,用思维导图搭建学习框架。《暮江吟》借景抒情,通过时间的转换景物转换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题西林壁》是哲理诗,通过多个视角发现景物的变化,感悟到其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兜兜里,从空间变化看到作者连续观察。再引入第三首《雪梅》。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并汇报。悟诗情以大问题为抓手:《雪梅》是在抒情还是在说理呢?学生们讨论后分两派。一派认为是抒情,“争”是拟人的手法,表达出诗人对雪梅的喜爱之情,“不肯降”更增添了趣味。有孩子谈到诗人们其实写过梅与雪花的诗歌,如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随机吟诵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第一句,没有想到居然有两个小朋友把整首词都背诵了下来,惊讶于孩子的积累,表扬了孩子们自主积累的好习惯。从古到家,文人骚客都把雪花和梅花认为是报春的师者,分不出高下。足以见人们对雪梅的喜爱之情。有的孩子说是在说理。最后两句是说雪和梅各有各的好处,有的孩子就联系《陶罐和铁罐》,思考到“人也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最后总结:这是一首情理交融的古诗,既有对雪梅的喜爱之情,又蕴含深刻的道理。
拓展阅读《七只瞎老鼠》的绘本故事。首先请一个孩子讲了盲人摸象的故事,然后就快速浏览《七只瞎老鼠》的故事,重点放在问题的探讨:
第一、瞎老鼠们为什么最终能认识到这是一只大象?
学生直接自由发言,后梳理观点:1.有好奇心;2.敢于去探索;3.白老鼠会倾听,会综合别人的观点,会推理,会验证;4.其他老鼠能听进去白老鼠的话,也愿意去验证他人的观点。
第二、摸象的瞎老鼠和摸象的盲人有什么区别?
小组后讨论,然后自由发言,观点集中于:摸象的瞎老鼠们没有固执己见,最终认识到了大象的全貌,而且还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能以偏概全,只有整体地看待事情,才会变得更越来越有智慧。而摸象的盲人都只是活在自己的观念里,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大象到底是怎么样的。
第三、瞎老鼠们为什么能自己得出这个道理?
学生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他们愿意去从各个角度去探索,还愿意一起探讨,还有老鼠综合大家的意见,还亲自去上下左右跑几圈,印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虽然没有眼睛看,仍然可以自己得出这个道理。
第四、瞎老鼠们是什么时候明白这个道理的?
就事论事,似乎马上就得出结论,可是大家真的明白这个道理吗?什么叫明白?知道算不算明白?不算。要把自己的知道和自己的生活关联起来,和自己的生命关联起来,在生活中反复验证,且有自己亲身的感受,才算明白一点点。这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意见,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只是活在自己的观点里,以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听不进去任何和他不同的意见。这个世界只要不符合他心目中的样子,那就是不好的,都是别人的错。我告诉孩子,以后如果遇见那种固执己见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即可,无需说服他人,如果遇到他以受害者心态出现,不是你的错,远离那样的人。
绘本教学看似跑题,其实是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建构“多维度观世界”这个大概念,渗透方法论,回到后面两首古诗的道理,也回应单元大概念“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