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恶

2016-09-09  本文已影响42人  闫泽华

最近特别火的摩拜单车,那一抹抹红色在一夜之间就布满了大街小巷。

摩拜单车

分析家们一拥而上,讨论滴滴是否会入局,讨论分享出行又有了新的战场。而其中,最对人胃口的莫过于曹政对于产品模式本身的质疑:

其背后的道理再质朴不过:一定会有作恶的用户。一个作恶的用户会带来上百个善良用户的体验缺失。而且,恶的示范效应,会进一步诱惑那些好的用户下水。

有感,在朋友圈中言:

不回避恶的存在,不给人以恶的诱惑,不把人推到恶的那一面。做生态如是,做产品如是,做管理如是。

生态之恶

做头条视频几近一年,面对的视频创作者不胜枚举。如何引导创作者一同把生态建设的更好,是一直讨论的话题。

以低俗为例,作为生态的把控者如何设计策略?

最终的策略,考虑到了用户的需求、品牌的形象、PGC的影响,产出的是一个限定视频、限定用户频次、限定PGC的复合策略。

滴滴的司机联合乘客作弊、外卖平台为骗补贴下假订单、电动车企业骗取国家补贴……类似的生态之恶不胜枚举。只要有利益,就一定会有钻空子的人,并且带动和影响了那些原本没有打算钻空子的人。

千里之堤,唯毁于蚁穴

产品之恶

克制,我想是每个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毕竟,做加法太容易,又太具有诱惑性了。为了OKR,做一些短期冲数据的功能,引导用户为了短期奖励而透支活跃度,造成短期的虚假繁荣。

等到数据做上去了,升职加薪换坑,留下一个烂摊子给继任者。继任者为了维持住数据,就不得不继续下猛药,做各种各样奇怪的产品功能、搞形形色色的运营活动。

在凯叔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做过的傻X活动,莫过于转发送礼品。同品牌不相干的礼品,吸引来了大量非目标群体,虽然短期的新增数据很好看,但是转眼间就成为了沉默用户,导致一个活跃用户身上的成本大大提升。

在每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也不难看到莫名其妙的功能和活动。碰到有朋友参与的产品,不免询问下。得到的结论,也无非是为了刺激短期数据打的一针肾上腺素。

为了OKR, Go!

管理之恶

撕逼撕的多了,也就变得Nice,开始客观的看待混乱的生态、傻X的产品:
与其说是执行层的问题,不如说是管理层的疏忽。

PM设计产品与PGC生态,管理层设计公司与人员生态。管理做不好,OKR定义的不合理,就势必会传导到基层,最终影响产品形态。

产品,是在做用户的预期管理与场景下的体验优化;管理,同样是做员工的预期管理与职场中的体验优化。产品要靠用户赚钱,管理要靠员工挣钱,两者类比之下,以做产品的心态做管理,就会有趣许多。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