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朋友,做更好的自己——读《把时间当做朋友》

2019-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木瑾12

  诚如李笑来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这确实不是一本普通的管理时间的书,更加注重个体心智发展,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适当抛开了一些功利性太强的目的,通过管理自己时间的方式,实现自身最终的成长。

  书的结构很有意思,像一个可操作性很强的案例,面临一个困境,要先开蒙自己的心智,心智开蒙后就有了顿悟,然后开始按流程、分步骤解决这个困境。第一步是立足于现实,认清现实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第二步全流程策划,即为管理,评估、计划、执行、验收,第三步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如学习、交流、思考、应用、积累。

  此书的最初内容为作者为解答学生的疑问而发表的网志,每一章节都有独立的论点,贯穿全书的灵魂是自我管理,观念设定只占了几节,大部分篇幅依然是从“术”的角度出发,涉及环节比较多,所以在此只谈几点颇有感触的地方。

  现实。大致是之前文学作品看的太多,生活在远方这种思想片面的控制了我很多年,这样的后果是常常导致眼前的生活一团糟,最近两年才对现实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读第二章现实的时候,深感共鸣。

  作者列举出几种必须接受的现实,如“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当这些清楚又简单的话被说出来的时候,也不是那么绝望,反倒有种理应如此的释怀。在浮躁的大环境里浸染多年,追求不切实际的,亦或是虚假的,早已是见怪不怪,难得有人清醒的说一句,这些都不现实。

  剑走偏锋,越走越偏,最初定下的基调很重要,方向错了,越努力越痛苦,要通过“记录、思考与反省”来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及时进行认知纠偏,脚踏实地的去努力。

  计划。计划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在初始状态评估不完整”,很多时候不能理解计划这个动态过程,由不成熟向成熟逐步完善,就很难将计划坚持下去。计划最大的敌人是三分钟热度和半途而废。

  作者说计划成功的前提是目标现实可行,而如何判断现实可行的标准也很有趣,一是有人做到了,二是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现实情况也是如此,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比宏大遥远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当然这也不是不推崇设定远大目标,作者认为实现远大目标的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只有少数人才有这种能力,作为普罗大众,还是脚踏实地,从短期计划慢慢培养,既是能力,都可培养,只是需要时间。

  学习。作者推崇终身学习的思想,认为“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终身学习也是当下主流的思想,尽管持有此观念的人目的不同,在此将学习目的简单粗暴的分为功利性目的和非功利性目的,功利性目的多为考证考编制考公务员,这种学习本身就有急功近利的性质,很难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应该更加看重学习者内在的构建,知识结构的构建、认知层次的构建、因果联系的构建,个人的成长比成功更加重要,成功是个比较形态,也是个欲望无限延伸的状态,我们很难给一个标准说怎样就是成功,但是我们很容易感知自己的成长。

  学习应该是一个让我们成长的过程,通过“体验”、“试错”、“观察”、“阅读”这些基本途径,以及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来正确认识这个世界,身体或许会被现实所困,至少精神可以自由翱翔。

  积累。接受一个道理可能只需要几分钟,明白这个道理却需要很多年。高中的时候我们都学过量变达到质变,至于领悟的如何,就要看个人的醒悟能力了。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积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现实“速成绝无可能”,便是点醒那些企图在积累这条道路上寻找捷径的人。

  积累必定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反复,可能有短暂的放弃,但只要持续进行就一定有收获,毕竟学习是不可逆的,你理解的东西在无意识中就会被运用。有个一万小时定律,这是个对总量的衡量标准,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看不到结果,原因很可能是积累不够,这个一万小时的可量化标准,可以当做客观参照。

  《宁静祷词》里说的很好,“愿上帝赐予我从容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选择的最终权利都在自己的手里,就把时间当做朋友,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淀、提升,让时间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