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03| 中国通史上(page120-147)
三、家族制度和宗教信仰
(一)宗法
宗法是周人家族制度中的重要项目,也可以说是一种继承制度。这种制度与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周人把这种家庭的继承制扩大到政治上去,把整个“天下”来个家庭化,即使说封建制度是靠宗法来维持的,也无不可。
(二)婚姻
宗法制度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女子在母家没有宗法地位,没有任何继承权。母家只是暂居之地,夫家才是她们永久的家。她们于归之后,从夫之姓,而一生的贵贱苦乐,也自此决定。她们可能因夫君的宠爱而长享荣华,也可能因失欢而被幽废斥逐。总之,她们是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
(三)宗教
周人的鬼神世界,除上帝和祖先外,尚有日月星辰的神,山川的神,土神和谷神等。
四、外患与东迁
(一)周室的衰落
夏、商、周本代表三个源流不同的民族,他们先后统治了中国北方的所谓中原地区。他们相互同化,同时又各与势力所及地方的土族同化,经过一千数百年的揉塑,渐而抟结成一大民族。他们对外族,觉得自为一整体,自称为“诸夏”,有时也被称或自称为“华”。
(二)西周的外患
犬戎是西周时代北方最重要的外族,也是周室的最大敌人。
(三)平王的东迁
幽王时,不但朝政腐败,王畿内又发生了空前的天灾。大雷雨使“百川沸腾,山冢崒崩”;外加以剧烈而广阔的地震,地震的范围,包括都城附近的泾、渭、洛三条大水的流域,和周人发祥地的岐山。这些天灾不但给予周人物质上的巨大损害,对他们精神上的威胁之大也不可言喻。此外更有日蚀,象征着祸事的将临。
第三章 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分期
(一)分期的商榷
所谓“春秋时代”,大致指东周的前半期,从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前722)起,至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止,凡二百四十二年。这个名词,来自《春秋》一书。这部书是鲁国的历史,据说是孔子删定的,其中所叙述的,便是这一段时间的事。
所谓“战国时代”,是指东周的后半期加上东周灭亡以后的三十四年,从周敬王四十年(前480)起,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也就是秦国统一的前一年止,凡二百五十九年。在这段时间中,列国战争的方式,较前有显著的改变,战争规模远较以前为大,战况也更加惨烈,因此称之为战国时代。
(二)分期的必要
春秋时代的经济状态,大体仍以农业为主。土地为贵族所有,农赋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在大部春秋时代,教育仍是贵族的专利品,平民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因封建制度的破坏,从春秋末年起,学术便开始流入民间,第一位把贵族学术引入民间的伟大学者便是孔子。到战国,平民受教育的机会更多,对政治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加以各国君主延揽人才,因而学术思想大为昌盛。平民攀登政治舞台的捷径是游说,游说者各有一套政治理想和策略,用以劝说各国君主以猎取官位,这风气也自孔子开创,到战国而大盛。这一套套的政治学说,便是所谓的“百家之学”。
阅读至此 Page 1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