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

杭州的再到1:翁家山

2023-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昇夫

7月2日清晨,天刚蒙蒙亮,T212次列车经过一夜的奔驰抵达了杭州南站,也把我从惠州带到了杭州。

这是我第二次到杭州。似乎因这个缘故,当我又走在西湖边上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看好玩之处。实则因为心情不同。上次是冲着老苏和望湖楼来的。这次为的是另一个人,他是富阳的一位爱国作家,小说《迟桂花》的作者——郁达夫。既然除此提不起别的兴趣,懒懒地走过白堤后,便往龙井出发,向“翁家山”而去。

过溪亭

翁家山在《迟桂花》小说中,写得是那样的美。月夜,乡村,虫唱,闻着引人怀想惹发冲动的桂子花香。静谧,美好,陶醉,令人心驰神往。

从小说文本的了解,上翁家山的路线,先走过山脚下一段田边小路,继而弯弯向上。山下满觉陇的桂花已经开谢了。到了山上“我”的同乡学友翁则生家,屋边院内的桂花才迟迟开放,香气鲜郁,格外地怡人。而老翁的家,缓而向上的地势,处在较高的位置,视线越过前排的几户人家的屋顶,远远的可以望见来时路下的星点灯火。若是爬上五云山,还可以望到钱塘的江水和缈缈似仙的西湖。这总让人认为,翁家山一定是一个偏远的乡村。

实没想到,翁家山脚下就是西湖,离热闹的市区并不远。而书中文字说的景貌,加以逼真想象出来的乡村路径,一概不知去向。

从龙井路向里,有若干条茬路,不论是那一条,径边都是茶园。一排排一垅垅,整齐碧秀,时节虽是七月份,还长着青嫩的茶苗。气候地域的差别,也难怪能出知名的龙井茶来。人到了龙井八景所在。弯曲盘蜒的小路上下相连,树高林密,偶然见到一二家茅庐掩映其中,有年轻的姑娘站在屋前喊,“大哥,过来喝茶呀,正宗的自家制作的龙井哦,欢迎来品尝!”

我原不是为茶来的,不想误打误撞地来到了龙井茶园基地。一路向深向上走去,过溪亭,踏上上山的石阶,翻过风篁岭,岭顶的上方,就是翁家山。

翁家山上

如果抽身来看翁家山,就是山头上的一个平常僻静的自然村。如今早已修了公路,通了公交,车可以直接开到翁家山村人家的门前。因为种植龙井茶,家家都有做茶叶生意。开车来龙井,来翁家山的,多是缘为茶。路边的人家妇人或阿婆向来人招呼道,“进屋喝茶呀,来了就带(买)一点呀。”这次来杭州,耳边尽是似曾相熟的声腔。我竟不知道杭州话与上海话原没有多大区别,听着似是一样的,久违了。不大的一个村,村中心位置有一口井,传说是葛洪饮茶用过的井水。一件事物,经人附加相传,自然就多了一层深义。有游人拿井边小桶放入古井里打水,洗手洗脸,以图个好彩吉祥的意思。

我问门前的一位妇人,“可知道翁则生?”她说不知,应该是老几辈的人了。其实就是郁达夫的同学,同一个年代的人。妇人递一只小桶给我,善意的让我也去打水洗手。回头叫我上她家喝茶,意思是买一点她家的龙井茶。我心想买,委实没有这个闲钱能力,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辞了。

又去问地图上标记的“迟桂花”景点在哪里?那个被问的女人笑道,“现在又没有桂花,看什么呀?”问及郁达夫这个人,好像也不知道的样子。

众多游客逛西湖,来龙井,上翁家山是为了品茶,赏景怡情,而我则为小说中的人事而来,自己也感到有些不相适宜。其中,不说人不解、哂笑,况真到了实地又感受不出小说中描写的景,感受不到人的情感与自然融合的那种美好的境味了。

而走的太累的感受才是真实的。翻爬风篁岭,那石阶几近废弃,青苔荒草,蚊虫叮咬得小腿一个个包,烘热奇痒,此种体验叫人苦笑不得。这好比理想与现实冲突,秀才遇上兵,不是那么回事。

离开翁家山,自然没有走来时的路,由相反的方向下山。坡道弯弯,住宿、小店、人家穿插其中。一家一户的房子高低错落,门前必有花草,或置有一方半敞的庭院,别有风致。

这已是满觉陇所在。

满觉陇

有一段石阶路中一亭,亭联写得有点意思:

旧径新途应得半,高山平岭可中亭。

此处正是满觉陇主路。想起小说中满觉陇桂花香雨,犹似轻轻飘落。也确实,在各家屋前或屋后,沿着公路逶迤伸延,遍植着许许多多的桂树。可惜是七月,若再过三二个月,待那时桂花开,翁家山的美想必是我难以想象的了。

这样一想,便觉得“满觉陇”这个名字起得真叫好,名副其实般,香气飘满整个陇院,让人觉醒,仙地浪漫,立生出超凡脱俗悠然的境界。

又想起,在翻爬风篁岭一步一步台阶时,在翁家山村欲寻找翁则生是哪一户人家时,脑中想象着那一个性格和乐的漂亮女子“莲”来,仿佛见她袅袅婷婷地走在往五云山的石阶路上,在翁家的门前走动的青春曼妙的身影。我顿觉痴了,鼻息里尽氤氲着迟桂花的阵阵香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