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1

2023-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神秘的先秦时代

金文族徽:鬲族,炎帝后裔姜姓?抑或大禹后裔姒姓?

前言:在商周金文族徽中,有一个形似“丙”字的族徽,古文字学家孙诒让释读为“鬲”。据王长丰的统计,带“鬲”族徽金文有129件,这给鬲族的研究带来了丰富的金文材料。鬲族的渊源在哪?文献有记载吗?在商周政治舞台上具有怎样的政治地位?商周朝代更替对鬲族有何影响?鬲族成员经常和商王参加哪些政治军事活动?鬲族在商代有哪些社会关系?和哪些国族组成复合族徽?鬲族族姓是什么,关于鬲族族姓有哪些争议?鬲族是炎帝后裔姜姓?抑或是大禹后裔姒姓?鬲族地望在哪里,有哪些争议?鬲族地望在陕甘一带还是山东?抑或其他?鬲族有过哪些迁徙历史?鬲族对社会有哪些贡献?关于鬲族的种种历史奥秘,本文将为你一一详细道来——揭开鬲族的神秘面纱。

在商周金文族徽中,有一个形似“丙”字的族徽,其形象如下:

集成2998

《鬲簋》(《殷周金文集成》2998),商晚期器,铭文:“鬲”。“鬲”是族徽。这个族徽字,自宋代以来多释为“鬲”。如:《博古》18.31谓此字形象鬲形;《积古》2.1谓鬲字两旁有火形。但是,也有学者释为“丙”字,古文字学家孙诒让在《古籀余论》中认为旧释鬲不误。邹衡先生也认为应当释为鬲,“甲骨文的鬲字,象分裆鬲;《金文编》所收之鬲字,皆仿甲骨文。此字形象两足向前而视的分裆鬲,但有双耳为其突出特征。克商以后,大概因为周人接受了商文化的鬲字,同时双耳陶鬲在实际生活中已废弃不用,鬲字的写法也就越来越离开原形,直到最后仅作为族徽保留下来,很可能已失去了鬲之为器的含义了。”

关于鬲族之鬲的含义以及鬲族的渊源,邹衡先生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七篇“论先周文化”中认为,“分裆鬲在这三种文化(先周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中都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当时使用分裆鬲的人们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族徽。”鬲族族徽形象来自陶鬲形象,“鬲”最初的含义就是指陶鬲。鬲族属于周人,其渊源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的先周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邹衡先生认为“既然此字最早是直接画的形制较早的分裆鬲,而这种分裆鬲又存在于陕、甘两省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先周文化之中,因而此族徽所代表的古族也应该包括以上三种文化在内的。也可以反过来说,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先周文化中的一部分最早应该是一个古族。”

从金文记载来看,和鬲族组成复合族徽的有:丁族、己族、辛族、乙族等。

集成4828

《丁鬲卣》(《殷周金文集成》4828),商晚期器,铭文:“丁鬲”。“丁鬲”,是鬲族和丁族组成的复合族徽,表明鬲族和丁族存在某种密切关系。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带“丁”族徽的金文有8件,数量相对较少,可能丁族是一个实力比较弱小的氏族。

集成8041

《己鬲爵》(《殷周金文集成》8041),商晚期器,铭文:“己鬲”。“己鬲”,这是鬲族和己族组成的复合族徽,表明鬲族和己族存在某种密切关系。据王长丰的统计,带“己”族徽的金文有26件,不是很多,说明商周时期的己族是一个中小氏族。

集成3069

《辛鬲簋》(《殷周金文集成》3069),商晚期器,铭文“辛鬲”。“辛鬲”,这是鬲族和辛族组成的复合族徽。带“辛”族徽的金文有17件。辛族可能是大禹后裔姒姓国,见拙著《金文族徽:辛族探秘》。

集成8005

《鬲乙爵》(《殷周金文集成》8005),商晚期器,铭文:“鬲乙”。“鬲乙”,这是鬲族和乙族组成的复合族徽。据王长丰的统计,带“乙”族徽的金文有11件,表明乙族也是一个弱小氏族。

从鬲族与众多中小氏族组成的复合族徽,可以看出,鬲族在商代的政治舞台上是一支比较活跃国族。

集成7826

《亚鬲爵》(《殷周金文集成》7826)商晚期器,铭文:“鬲亚”。这件金文表明鬲族有成员在商王朝政府中担任“亚”的官职。何景成认为族氏铭文中的“亚”应该是一种职官性的称谓,其地位颇高,应该属于高级贵族,可能相当于诸侯一级。说明商代时期的鬲族,应是势力比较强大的一方诸侯。

集成2709

《邐方鼎》(《殷周金文集成》2709)商晚期器,铭文:“乙亥。王餗在囗,王鄉酒,尹光(贶)邐,唯各赏貝,用作父丁彝,唯王征井方。鬲”。铭文大意是,鬲族成员邐,因参加商王征伐井方有功而受到赏赐,邐用赏赐物铸造了这件鼎,用来祭祀他的父亲。表明在商晚期,作为实力强大的鬲族,时常跟随商王征战四方。

集成5396

《毓祖丁卣》(《殷周金文集成》5396),商晚期器,铭文:“辛亥,王才廙,降令曰:歸祼于我多高处山,赐釐用乍毓祖丁尊。鬲”。铭文大意是,鬲族成员毓,因参加了商王的祭祀活动,而受到赏赐,毓把赏赐物铸造了这件卣,用来纪念他的祖父。这件铭文也从侧面说明鬲族的政治地位较高。

集成5397

《巂囗作兄癸卣》(《殷周金文集成》5397)商晚期器,铭文:“丁已,王赐巂囗貝,在囗,用作兄癸彝,在九月,唯王九祀卅月日。鬲”。铭文大意是,在商王九年九月,鬲族成员巂受到商王赏赐,巂把赏赐物铸造了这件卣,用来纪念他的兄长。铭文表明,鬲族受到商王的器重,也从侧面说明鬲族的实力强大和政治地位较高。

集成2659

《嗣鼎》(《殷周金文集成》2659),西周早期器,铭文:“王初囗于成周,兼公蔑嗣历,赐嗣囗贝,囗揚公休,用乍父丁彝。火鬲”。铭文大意是,鬲族成员嗣,受到兼公的赏赐,嗣用赏赐物用来铸造这件鼎,纪念他的父亲。铭文表明进入西周后,鬲族势力随着商朝的覆灭而衰落,曾经是跟随商王左右的鬲族,现在成为“公”的下属,政治地位直线下降。此时的鬲族,也许作为政权实体已经随着商朝灭亡而不复存在,鬲族成员可能成为西周分封中,被分封诸侯国,受封赐内容“赐土赐民”的“民”。如:文献记载的西周初年诸侯国受封的“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宗”等。

关于鬲族的族属和族姓,邹衡先生考证鬲族的族属为羌族,族姓为炎帝后裔姜姓。“从地望来说,据《后汉书西羌传》的记载,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的中心分布地区,今天的甘肃南部一带正是羌人的大本营。”“《西羌传》又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世本》:‘炎帝,姜姓’”。“《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嗣鼎》中的族徽“火鬲”正好为之作了注脚。”“总之,陕西的鬲族就是文献上所说的姜姓族,也可能就是炎帝族,最早是住在宝鸡和周原一带。”

关于鬲族的迁徙,邹衡先生指出:“鬲族原住陕西,并由陕西而至山西,克商后,部分家支迁至河南洛阳和山东黄县等地。”

从以上对商周鬲族金文的分析,结合文献的记载,鬲族可能不是羌族姜姓国,极有可能是大禹后裔姒姓国。前文分析了金文中的鬲族在商周朝政交替前后,鬲族政治地位由盛转衰的变化,以及甲骨文卜辞中大量以羌人俘虏为牺牲,以及文献中西周以后姜姓势力大增等记载,都说明鬲族不大可能为羌族姜姓。

商周金文族徽中的鬲族,极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有鬲氏”。据《帝王世纪》记载:“初,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奔有鬲氏。收斟寻二国余烬,杀寒浞而立少康。”据《路史》云:“鬲,夏诸侯国名,夏遗臣靡奔有鬲氏,近鬲津,后为鬲氏。”有鬲氏,历史悠久,在夏朝时就已经存在。关于有鬲氏的地望,《左传·襄公四年》云:“(夏朝遗臣)靡奔有鬲氏。……收二国(按斟鄩、斟灌)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杜预注:“有鬲,国名。今平原鬲县。”平原鬲县,在今山东德州市德城区南境。据《路史》,有鬲氏后裔为鬲氏。关于鬲姓的来源大多认为源于有鬲氏。有鬲氏,姓什么?《姓氏考略》注称: “仲康封弟叔能於河洛,曰有鬲氏。”则有鬲氏为大禹后裔姒姓。

综上所述,商周金文族徽中的“鬲”族,极有可能是文献记载的“有鬲氏”,其族姓为大禹后裔姒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