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他自己
人的最大受苦,来自于人与人间的错待~邱妙津《鳄鱼手记》
昨天至表弟家辅导她女儿有关大学科系选择与学习历程档案的准备重点,回程时表弟媳与我分享~
有一回她要拿重要文件给我弟,在医院诊间外等待时,发现一堆国高中生在等待看诊,她当场吓了一跳,想着这些学生是否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而求助?当下她就告诉自己,她绝不让她的孩子因为学业而压力过大。
每一个人求助医师或心理师的原因不同,在此也不便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在现场不论是辅导学生学涯或职涯的选择,抑或是课业的教导,都可以感受到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内在能量较为虚弱,这也导致他们在面对学习上无所适从之外,很难拥有耐力与专注力。
早年从事教育或辅导工作,我们多半还是停驻在关心一个人身与心的状态,这几年我渐进走向身心灵整合的学习,便意识到所谓教与学,往往并不单单只是「方法为何」的问题,更多时候,这些方法更涉及一个人对于生命的价值观。
身为父母师长的价值观,往往会伴随孩子一辈子,而如果要支持一个孩子在成为一个人的路上走稳走好、不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较有信心地面对,这就取决于这孩子成长的历程里,内在能量是否稳定坚强。
我在这里并无意深入探讨我的所学,但我极为愿意和许多深爱孩子的家长分享,不管您的教育理念为何、习于使用的教养方法为何、您的孩子目前的状态为何,只要您认为父母子女一场,来到这世上,我们互为彼此的老师、相互都在不断地学习,那么,我们便可以先尝试更让彼此有空间的互动模式:
1. 孩子小时候多陪他玩,玩的时候除了遵守原有的规则,亦可鼓励孩子尝试变化游戏规则。
我虽然身为老师,但我从来没有出过一张考卷、买过一本评量给孩子,我就是在孩子小时候不断陪他玩,并且让他多尝试创造不同游戏规则方法。
2. 孩子大时多倾听少判断,不要把聪明才智用在「看一个影子生一个孩子」(台湾谚语)的快速判断,这样很容易阻隔彼此的沟通,久了孩子就不会和父母说话;尽量让孩子畅所欲言后,再分享父母自己的看法。
3. 努力以一种欣赏并尊重的态度请教孩子生活或学业上的问题,让他当老师回身教育父母,这会充实他的内在能量,让他感觉自己是一个主体。
当然,不可讳言地,如我儿子所说,这样我这当妈妈的就完全没机会享受什么是别人口中的「乖」孩子,但他认为世上所有事情本来就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4. 在可以的范围里,让孩子保有主权,决定许多他的事情(当然,危害生命安全的事情则不在此范围中)。
这个部分的确见仁见智,我自己是让孩子从幼稚园开始就自己划菜单,后来自己选就读学校,决定自己不补习、规划自己的方向。
这几点说来简易实则不易,甚而挺挑战许多华人家长的思维,因为很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拥有自主的能力。
可我在这二十多年的教育与辅导经验中,真心发觉一个孩子能有好的表现,取决于其专注力与耐力,而人之所以对一件事能保有长期的专注力与耐力,并不是父母师长的训练,而是他对一件事―
#感兴趣
#有好奇心
#想要探索
以及
#渐进累积信心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真诚地分享“重视程度而非成绩”的理念,因为如果一个人所奋进的原因总来自于表象的成绩、外在的肯定,一旦在某个时期有所落差,就很容易兵败如山倒,快速地失去信心与动能。
这几年,在每每协助学生申请大学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他们承接许多来自大人们背后的焦虑与恐惧,但在大人们以爱为名的论点下,他们极为压抑而脆弱,哪怕表现出来的可能是强硬的抗拒,都是某一种发自内心、期望被完整接纳的声音。
我理解现实社会的辛苦,也明白身为父母师长的难处,因此在这过程中不断挪动视角与省思,尝试更靠近彼此。也正因为如此,才愿意花一点时间和许多为人父母者分享,如若我们真希望孩子的未来不断前进,我们真正该着力的,不是那些随着时间会不断改变的知识(注音符号读音念音会改变、科学资讯不断汰旧换新、哪怕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也不断演进……),而是回到源头,给予孩子很深切的祝福与信任,把生命的主权还给他,让他有机会成就自我。
有一回我请教一位校长,为什么很多人事的问题到他手上,都不是问题?他与我分享他很喜欢看Discovery节目,他一直记得节目中时常提及「生物多样性」这个词汇,他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表现,所以他更愿意从中欣赏与顺应,而非去操控与管制。他的回应我至今一直铭记于心。
我不愿也不会在平台里与任何人争辩,因为这些争辩并无助于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如其所是的人,也无法解决每个人可能面对的人生课题。每位父母要面对的问题也的确复杂而深邃,你是我是大家都是,在此我也并没有要像年轻时担任义务张老师与任何一位深谈,更没有什么业配与否的企图存在(我连我自己的平台都不会业配)。
仅愿我们都能在施力前先稳定身为成人的自己,以及时时提醒自我更靠近孩子的心,给出时间与空间,支持孩子好好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