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⑥
第一部:墨菲定律
十五、禁果效应
又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禁果效应的心理学基础是两种心理:一个事逆反心理,另一个是好奇心。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务产生好奇,而逆反心理则给予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基因。这两种心理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面对被禁的事物,人们首先会产生好奇:这种事物为什么被禁?它是否真的会对我们产生危害?如果这种好奇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倾向于叛逆,也就是亲自尝一尝“禁果”的滋味。
除此之外,“禁果效应”还会带来另一个副作用:禁止行为本身也会使很多原先对此并不感兴趣的人产生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纷纷尝试去品尝“禁果”。
很多时候,禁止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会事与愿违。既然如此,与其堵塞不如疏导,对于哪些无法禁止的和没有太大必要禁止的事情,取消禁令说不定能带来意外的成效。
我们很多行为的原始动机都只是一种“禁果效应”,越是打压,越是会激起逆反心理。相反,若是停止了打压,采取认可、宽容的态度,人们做这件事的渴望和执着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十六、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现象。和身体的茧子一样,当受到强烈的、连续性的刺激时,我们的心理就会主动无视这些刺激,从而让人免于心理的崩溃。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羞耻感都是一种令人不快的负面情绪。而趋利避害的本能心理决定了我们的内心会尽力避免产生不快的感觉。正如在面对各种病菌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产生免疫能力;在面对负面资讯的时候,在人性的驱动下,我们的心理也会对这些资讯逐渐产生免疫力。也就是说,“超限效应”本身是一种保护机制。
当了解了这种机制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有些时候,说得越多效果就会越差,尤其是在说服某人不要做某事的时候。当你第一次说时,能够通过让对方产生羞耻感而收敛其行为。但是,一旦说的次数多了,另对方的心理产生了免疫,说服效果立刻就大打折扣了。
除了心理免疫之外,逆反心理也是触发超限效应的重要原因。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这种逆反心理是比心理免疫更糟糕的状态——因为后者只是让我们“说了等于没说”,而前者却是让我们“说了还不如不说”。比如,妻子对丈夫的唠叨,不仅无效,还会导致丈夫对着干。
可见,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而在于是否说到位。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唠叨不停地人,常常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不考虑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别人要听的,也经常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所以有时候也容易招人烦。
任何沟通,特别是要使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阿淼记录于2024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