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婚姻失敗的原因
有時候在想,一段婚姻的失敗~到底有哪些原因?
後來找到一個原因覺得很可以~ 你覺得呢?
鍛鍊大腦,不讓婚姻「生病」
「性」趣的確會因為新鮮感而提升,就動物本能而言,不斷地更換交配對象,一點都不稀奇,但婚姻關係重視承諾與忠誠。事實上,聖地牙哥醫學中心精神醫學專家布朗(Stuart Brown)確切表示,人類並不需要一直更換伴侶來維持「性」致,或者保持新鮮感,「夫妻共同從事新奇的活動,能得到較高的滿足,照樣可以為浪漫加分,」他觀察能夠經常一起從事活動的伴侶,彼此的關係較容易維持在「火熱狀態」。
因為,經常玩樂可以刺激大腦,而影響婚姻關係是否美滿、真正的「祕密基地」,答案就在大腦。臨床證實,人類的腦部經過「訓練」,可以保護伴侶關係以及增強信守承諾的意願。羅格斯大學應用科學部門的研究員費雪(Helen Fisher)與工作夥伴,曾經利用核磁共振掃瞄沈醉於愛河情侶的大腦,從影像中發現他們腦部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正是負責表達歡樂愉悅最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更是促成伴侶間互相吸引的主要關鍵。
另一項類似的研究也指出,婚姻幸福的夫妻檔大腦中的「催產素」(oxytocin)含量較高,這是一種保護性的荷爾蒙,一般又稱「抱抱荷爾蒙」,可抑制腦部「防衛牆」杏仁核的機制,緩解緊張情緒,降低防衛心態與恐懼,促進社交關係。
專家建議,夫妻間如果經常擁抱、牽手、親吻,多增加表達關愛的互動,體內的催產素濃度便會增高,可以維持親密感;反之,相敬如「冰」或者言辭間經常針鋒相對,對健康造成傷害。
費雪和她的團隊從腦部掃瞄得知,愛情的型態大致區分為「性慾之愛」、「浪漫之愛」以及「眷戀之愛」,腦部負責掌管這3種愛情的區域是不同的系統,這3種愛情甚至可以各自獨立。
性慾之愛最迫切強烈,是人性本能,但非常不具有專一性,而且來得急,去得快。
浪漫之愛的專一性較高,會受到某人強烈吸引,墜入愛河,產生迷戀,猶如服用安非他命,讓人朝思暮想,並開始願意做出長期承諾。諮商專家馬修觀察,一般浪漫之愛的平均週期為18~36個月。
眷戀之愛(也有心理學家稱為「依附之愛」)最為穩定,到了這個階段的愛情,絕大多數願意與同一個伴侶長期共處,一起孕育子女,雙方保持一種安逸舒適的關係,「眷戀之愛雖不像浪漫之愛令人目眩神迷,但同樣美妙,」馬修形容。
譬如,某個星期天早上,你的伴侶剛淋浴出來,突然間,你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不同的他,讓你想起曾與他一起做過一些美好的事;你們並肩坐在學校裡觀看孩子的才藝表演,共同分享為人父母的驕傲;你本來只是想出門買一份報紙,卻臨時起意,為另一半添購了一件他喜歡的東西……。這種眷戀之愛,正是維繫伴侶長期親密的最大動力來源。
但眷戀之愛也隱藏了陷阱,因為它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伴侶需要共同面臨生活的複雜性與解決實際需求,眷戀之愛必須得到回饋,否則就會枯萎而死。
很多愛侶認為,一旦結合之後,感情就像當初互相迷戀的高峰期,可以度過任何難關,尤其當一方過度投入工作或忙於照顧小孩,以至於忽略了其他事物,卻一廂情願認為「伴侶自然會懂得我、諒解我」。結果卻是,另一方覺得被孤立、不被了解、被排拒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