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做个“好人”吧?不,做个真实的人

2019-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天诚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

——犹太哲学家马丁· 布伯

我常常被“称赞”是个“好人”。对外人很礼貌,不轻易麻烦别人,总是尽可能的迁就别人,满足别人的需求。我曾经引以为豪,还在QQ签名上特意写上,“继续做个好人”。

但慢慢,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好人”标签,觉得很累、很假。自己也并不快乐,很孤独。

大学时期,这种感觉是最强烈的。自己调整后,有些好转。但一直没有想明白其中的逻辑和道理,直到看到了《巨婴国》这本书。

《巨婴国》作者,是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本书是他迄今为止最重要作品。

该书是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的深刻作品。它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揭开了国人心理和当今社会种种现象的面纱。一经出版,便获得了许多名人的高度认可。

书中,作者针对所 “好人”的定义和形成给出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分析。同时,他还给出了一些有效建议,让大家真正做个“好”人。

什么样的人是所谓的“好人”?

他们有着这样的特点:只付出,不索取;总给予,难接受;封闭,感觉麻木;理性或许发达,但感性一般不发达;他们的好,像绵羊,而缺乏力量;他们没有欲求,也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也就是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

除此之外,“好人”对自己的“好”很在意,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我是一个好人”的感觉,有强烈的自我控制倾向。

自我控制即,人们有意无意地给自己设定一些程序,按部就班地生活。如果程序被打破,他们会减少人际关系,以减少外界干扰,保证自己的掌控感。

所以,很多人际交往少,世界比较封闭的人,如“宅男”倾向于是这样的“好人”。

“好人”是如何形成的呢?

最根本的,还是来源于婴幼儿时期糟糕的母子关系。亲子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情况:

被吞没创伤:从1岁半开始,孩子特别需要只有和独立,但是妈妈和其他大人却要求孩子听话,于是孩子有了被吞没的感觉,丧失了自我。

被抛弃创伤:主要是3岁以前,孩子最需要妈妈,而妈妈经常不在他身边,或者即便在身边也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让他们觉得,我还不够好,要再“好”一些,才值得被爱。

性羞耻创伤:3岁开始,孩子进入俄狄浦斯情结(即恋父恋母情结)。此时孩子的性能量开始喷涌而出,且指向异性父母,并要与同性父母竞争。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3岁的小男孩,认为妈妈是自己的,不许爸爸亲妈妈。

如果此时,我们严厉地责怪孩子,禁止他的这种行为,会导致孩子有严重的性羞耻感。他会认为所有需求都是不好的,而其中性需求是最坏的。

“好人”在生活上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一般有个小爱好,例如出门要带好几个电子产品,虽然有些设备的作用是重复的,但还是必须带着;

选择索取者(依赖者)做伴侣,把对方当小孩一样照顾;

内心比较封闭、高冷,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

相处久了会很累,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觉得别人欠他的,应该对他们感恩戴德;

与之相处很苦闷,无人倾诉自己的苦处,因为周围的人会认为,他(她)是少有的好人啊,怎么这么不知足?

这样的“好人”除了让他人难受,自己也是痛苦的。

他们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

他们要求自己记住别人的“滴水之恩”,要求自己不能欠别人的一分一毫,会让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对等,对方抱着深深的内疚感,自然无法让这段关系持久;

他们还会表现得很懂事,不给别人添麻烦。但是,“麻烦”其实是情感互动,是与外部建立连接的方式。别开了这一点,自然不易与他人建立好的连接。

“好人”很容易生病。

这样的“好人”通常看不到自己的恶,但却能看到别人的恶。为了保持好人形象,他们很少向别人表达恨意和不满。坏的情绪在自己体内长期累积,久而久之便会开始攻击身体,转换成各种疾病。

所谓“好人”的亲密关系通常比较失败。

对父母、孩子,他们要求“安静”。他们灭掉了自己的需求和声音,同样听不得亲人的声音。因此,家庭气氛会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孩子的天性也会被压制。有的孩子内向发展,变得沉闷;有的孩子则外向发展,变得叛逆。

对爱人,他们口头上说只要付出,不求回报。但实际上,他们在想: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爱我。这种对爱的渴求,在伴侣关系中特别强烈。可是,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而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的,并不是付出。因此,他们越付出,越会给对方制造内疚,结果导致对方更加想离开。

如何避免出现更多这样的“好人”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系铃人。“好人”根源于家庭,主要还是要在家庭中努力,注意家庭教育。

在孩子最小的时候,特别是一岁前,给予无条件的爱,特别是妈妈,要在情感上与孩子尽情地互动,和孩子经常有皮肤接触。这时的爱必然要伴随着亲密与互动,若无亲密与互动,而只是非常紧张地照顾孩子的物质与安全需要,那么,孩子不会感觉到爱,他会觉得,真实的自己是糟糕的、不值得爱的,他得成为另一个人才能被爱;

当孩子逐渐有能力开始探索外部世界时,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感觉、声音去探索世界,让孩子知道,他的内在是足以成为他行为的凭借的。而不是干涉孩子的每一个选择,要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另外,还要鼓励孩子流露活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以及对性的正确理解和表达。

此外,“好人”也有自救的办法。

要学会适当表达愤怒,做真实的自己;

不要给自己贴“好人”标签,正确认识自己,多反思、否定自己的“好”;

了解自己的欲望与需求,正确的满足自己,与外部建立真实的链接,不再只是付出,而不求回报。

如果你觉得以上都很难做到,也没有关系,找到有“爱”的环境,我们还是能冲破“好”的外壳,活出自己,活出爱,活出精彩。

愿大家都能做一个真实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