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探校录想法

教育者都说“静待花开”,这样的学校,我在深圳找到了……

2020-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天然姐Clara

关注松院探校的朋友们,好久不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天然姐也和大家一样,短期内没法进校园“刺探军情”了。但是,所谓“停课不停学”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天然姐自然也不能闲着。未来两个月,我们会尽量放出几份“存货”,带给大家非传统学校的探校心得,让大家对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思考。

国际学校探校专栏复工第一篇,就献给小众中的小众学校——深圳先锋安格学院(Agora Community)。

1 社畜也许梦想过的另一种人生——安格创始人的故事

说起深圳安格,就不得不说起它的联合创始人——黄鹃娟。

说起来也算是有缘,这位创始人是我的学姐,本科也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毕业后,黄学姐就像我的很多同学一样,进入了金融行业,并且直接拿到了高盛的offer,一干就是四年。

与大家不一样的是,黄学姐大一的时候参加了乡村支教,回到LSE发起了英国第一个留学生支教公益组织Ofund,并且在大学和工作期间持续投入,使这个组织得以运营至今。

想当年,天然姐在LSE作为某华人社团主席,还有幸帮那一届Ofund的组织者预订过筹款演出场地,也算是尽过一点绵薄之力。因此,参观安格与学姐聊天的时候,我默默地汲取了一点“传承”的力量,在心里对自己说:“你看,像你这样放弃国外高级白领工作跑回国做教育的理(feng)想(kuang)主(shen)义(jing)者(bing),也还是有的嘛!”

随着对教育的持续介入和思考,黄学姐认为现有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赋能”的本质,学生们需要更多途径去思考“我是谁”、“我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和“我应该做什么”。

从光鲜亮丽的投行辞职,学姐回国和校友们创办了理想堂,通过社会化学习让学生们通过亲身调研,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并且面向社会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导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要拓展学生对世界的认知。

三年后,在成都先锋学校的帮助下,理想堂从一个课外教育项目,在深圳孵化成了一所全日制学校——这就是安格。

2 给你我的耳朵 我们愿意听你说

安格的参观,是从听学生们的小组分享之前自行组织的出游开始的。

理想堂的孩子们在城中村调研,图片来自安格公众号

这个分享,对于安格的学生和老师来说应该相当常见,但对于探校的我们来说,却比较稀奇:没有统一校服,提问语气也因人而异,分不清台下坐着的是老师还是学生;混龄到了极致,十岁的男孩和十七岁的女孩在同一个组做了分享,并且看不出任何刻意的“照顾小孩”;几乎没什么时间限制,形式和主题也非常多样,甚至以传统眼光来评判,很多分享有一些“不知所云”。

我思考了很久该如何形容这样的分享,最终找到了一个词:平和。这里既没有精英教育常见的紧张竞争,也没有矫枉过正、过于鸡血的“所有人都一级棒”疯(cai)狂(hong)夸(pi)。分享与倾听,很明显是安格的一部分。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听众几乎全部相当专注。这种平和,在这个短视频为王、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显得十分珍贵。

很多教育者都看到了现在"鸡娃""军备竞赛"的弊端,提倡在学校里给孩子一定自由度,所谓"静待花开"。但话虽然这么说,目前参观过的学校里也只有安格确实给了我这种感觉——世俗成功评判标准的影响,真的被缩小到极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平等。

带我们参观的男生,在介绍学校时非常自然——既没有任何"我们中很多人适应不了传统体制才过来"的自卑,也没有"快看我们多酷炫比别人都好"的自鸣得意。我想,用"不卑不亢"来形容他刚刚好,这应该也是很多人心中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的样子。

安格的同学自在地介绍自己的社区

3 脱轨与接轨 放弃与得到

安格目前有五十多名学生,高中阶段为主。但与其称其为高中,不如说是一个像大学一样的“学习社区”。在这里,学科完全不固定,所有课都选修,既有一半学生都上的非传统英语课,也有一对一的3D打印建模课。就连传统学校避之不及的电竞,也可以被纳入学分——只要你找到导师,一起把学习的目标和方法确认好。

同时,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平等(最近有位戏剧老师被ta的男主演临时放了鸽子还在检讨自己),也有更多温度(老师们关心的是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成绩)。

每周有一半课表属于个人与集体项目,最大选修课也不到三十人

天然姐其实并不是非常敢于尝试“最新最炫产品”的那一类人。PBL等探究项目式学习的风刮得很猛,我愿意尝试和观望,但还远远到不了敢拿这样的形式替代几乎所有传统教学的程度。

但是,也许正是因为安格敢于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真正有"人气儿"、接"地气儿"的PBL工作室才能展现在我们参观者眼前。

回想天然姐看过的其它高大上国际学校,我突然意识到,实验室和工作坊的整洁,有点不对劲儿:PBL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尽可能真实地体验真实世界问题的解决,如果材料是老师选好不会错的,或者做完马上就有清洁工帮孩子收拾好一切,实在不符合"get your hands dirty" (直译为"把你的手弄脏")的创客本心。

很明显,安格工作坊的材料是经常被试用和使用的

当然,得到了耐心和真实体验感,安格的学生(和家长)也有相应的放弃。虽然安格提供高中课程的证明,让学生可以自由报考国外大学(已经有学生去美国就读),但毕竟放弃了一些非常基础的传统科目(很多课程只能网上通过Khan Academy自修),学生日后如果想要回归传统教育轨道,专业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同时,习惯于"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的社区环境后,会不会有学生对融入更大的群体(大学或公司)感到困难,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4 一些思考

以往的探校文末尾,松院都会给学校在不同维度打分。很明显,安格不被这样的条条框框束缚,所以天然姐就稍微聊一聊我的思考。

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建立在很多基础设定上。比如,“老师+学生”这对组合被赋予某种程度上的尊卑差别;又比如,多数人都会同意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变得更优秀;再比如,绝大多数情况下为了保证知识传输的效率,我们不会让年龄差异过大的孩子一同上课。

这些基础设定之于教育,就像牛顿三定律之于物理一样,虽然不能说描述了世界100%的全貌,但还是被作为奠基性规则沿用下来。

参观了如此先锋的安格后,天然姐觉得自己对教育的认知边界被挑战了:真师生平等也许可以存在,教育的目的也许可以不被优秀裹挟,知识传输效率也许不是课堂目标中最重要的部分。

也许,那么多背后的假设,都可以被拎出来问一问,到底为什么?

我们不都是吃螃蟹的人,但我们一起思考和研究螃蟹,仍旧是有意义的。

放在大学里也不突兀的安格主要大厅

想了解天然姐最真实的探校信息么?

荟同学校(Whittle School):一个深圳学校凑齐了美国伯克利、英国第一女高、人大附中的校长,是不是可以召唤神龙了?

东陵信托(Tanglin Trust):星光小众国际学校Round 2——偷偷介绍一位没人听过却要排队两年的扫地僧……

新加坡英华国际(ACS International):隐藏在月亮光芒下的星光——盘点那些“小众国际学校”(Round 1)

我还将继续分享留学干货知识

持续补充新的一流学校信息

关注天然姐Clara,关注国际学校探校专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