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子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写出了多少有志青年的心声,也写出了多少莘莘学子努力的方向,可理想中的世界毕竟是虚无的,正如杜甫在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时,没有千万间的亭台楼阁,仅有茅屋一两间,这种强烈的现实冲击令杜甫从一位潇洒自信的游客变为了以为沉郁落魄的管田翁,也正是这种令人极度不适的矛盾才能够突出这位占据唐朝诗歌半壁江山的诗圣所拥有的博大胸怀。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感悟往往来自充满困顿艰难的地方,少年时期的杜甫是张扬的,是美好的,鲜衣怒马,畅游天下,良好的家世背景为他提供了肆意的资本,也呵护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赤子之心,“奉儒守官”的家学渊源让杜甫渴望进入朝堂,实现自己“关心百姓,国家安宁”的政治抱负,对于七岁便能够诵凤凰的杜甫来说,傲人的才华和强烈的自信是基本的,同时明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来说,持续不断的付出学习亦是自己所必须的。不缺天赋和努力的杜甫自然在十四五岁便因为自己的作品而得到了当朝权贵的追捧,“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句在国破山河之时写下的诗句也成为了了杜甫“出游翰墨场”的佐证,相信那个时候的杜甫是鲜亮的,他的人生亦是彩色的,也是幸福的。
然而遗憾的是幸福不常在,对于弱冠之龄的杜甫来说,迫切的希望探索这个未知而新奇的世界,渴望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自己深深热爱的祖国,用自己的双眼观察自己希望为之付出的百姓,他离开了繁华的长安城,畅游齐赵,整整十年的时间,杜甫做了一件众多年轻人羡慕和向往的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偶遇诗仙李,共将仙道访。这段时间是轻松的,是愉悦的,但也是悲剧的开始。
畅游在齐赵间的杜甫不知道,在他体会民间疾苦,揭露政治动乱的时候,他为之自豪的大唐帝国正在走向没落,开元二十四年进士及第是一个征兆,也是一个预示,被李林甫控制的大唐朝政逐渐的荒芜,“野无遗贤”的闹剧像是诉说着唐王朝正在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将所有大唐子民卷入其中,包括立志报国的诗圣子美。
如果说没有经历过的美好的青春,杜甫也许会很快的因为仕途而低下他高贵的头颅,如果没有亲历过民间的疾苦,杜甫也许会很坦然的因为生活而屈服于权贵的淫威,如果没有立下“致君尧舜上”的志向,杜甫也许会很轻松的因为职位的低下而放弃“再使风俗淳”的野望。可现实又是相反的,我们也许要感激与此,感激于杜甫那可贵的“赤子之心”,感激于杜甫那面对“茅屋”时候的胸怀,也感激于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爱国心,正是因为这些可贵,才有了我们了解到的诗圣子美。
在深入了解杜甫之前,只是觉得杜甫是一位仕途不顺的爱国诗人,可深入了解之后才感到,其实杜甫是一位不与乱世妥协的侠客,因为只有侠客才会在享受富贵之后,面对残破的生活依旧怀有赤子之心,只有侠客才会在对待自己的理想方面拥有无与伦比的执拗,也只有侠客才会在鲜衣怒马之后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阅读杜甫作品,不觉反问自己,若即到此地步,余又当何如?寄人篱下,茅屋为风所迫,霜重孤寒,身为雨打寒所侵,小儿饿死,老妻卧榻,或有权贵可依,唯失赤胆忠心。
想到这里,便不能自已,回想这几天所读文章,所了解到的诗人,最大的感触是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守住了自己,也放逐了自己,与之对比,陡然间感悟自己之幸福,在当下的时代,无论自己面对着什么样的事情,最终所享受的却是无比的丰富,也许这边是阅读的妙用,透过书中的世界,透过历史人物的平生,反思自己,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