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最重要?
这些年反反复复都在问题自己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答案。
过去的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交给了我很多的答案:学习/经验/金钱/名气/权威
到内心所留下的却只有一个字:人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他可能有过案底,他可能是所谓人品不好的人渣,他可能犯过错,他可能很冒犯,他可能内向,他可能做事靠谱。
很多时候为什么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会在很多专业课书籍中看到很多名词,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可衡量,比方像“曝光量-点击数-有效反馈量-成交额”等等
但也不难发现近些年一些动名词结合的新词汇层出不穷“社畜”“割韭菜”“白嫖”“求生欲”“打工人”等等,为什么会有群体性情绪,很大程度受社会影响。
而社会影响源于何处?专家或有影响力的人或头部平台……
也正是因为结合的新词多了,当视频变得更短,更易消化,当词汇变得能够挑动人心,人也受感性影响,个人认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其实人在加速退化的。
因为科技解决的一切痛点说穿了,就是把人变成回动物,而一切的动物最原始本能就是节能(让人变懒,变感性)冬眠睡觉。
懒得思考,懒得动……当然,对科技造福没有抗拒,但确有保留,对科技向善更是支持。
甚至于很多时候人们都渐渐忘却了发生的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本身其实是因人所创造而生的。
而创造很大程度源于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很多时候就像泡茶,起初有的“白茶”“红茶”“普洱茶”,在冲泡跟入喉之后先涩后甘或先甘而后涩,但在反复冲泡后剩下的是水本身的味道,感觉用来描绘生活恰到好处。
简简单单就蛮好,不再因一个词而针锋相对,比方一段感情中假设我是渣男,带给了你这样那样的伤害和影响,那好的影响又会是什么?会怎样更正确的去对待下一段恋情?假如是别人会怎么来看待和应对?
我始终赞扬且致力于自我维权意识和保护意识的建设,但是保护和设防有本质区别,一方重于边界的设置和反馈,而另一方更多的是限制。
早些年我也会因为一些商务应酬酒场上的傻逼行为(硬灌女生,贬损下属等等)不入眼而在情绪之下不惜拿酒去泼甲方,事后有的人说是针尖对麦芒很精彩。
但事后反思的更多的是除了硬刚,更好的处理方式有哪些?尤其在尔虞我诈的商场,很多时候所谓正义和公平公正并不好用,所以手段和邪恶的加持未必会减分。
当你有实力,说什么都有道理,怎么说都高情商,因为别人会想为什么要惹你?不如附和。
很多时候差点有趣,大家都这么在做,那当你也这么做的时候,和别人不同在哪?不要去塑造刻意的不同,而更多的思考自己。
就像很多时候体育经纪人会在外界有很多追崇者的时候,在发布会上及时反省和舆论反向压制“泼粉丝冷水”,而接踵而来的往往是外界海量喷子的骂声。
但换位思考下?如果运动员被数以万计的人认定:“你就是第一,你就是最棒的。”
对他来说一要背负巨大的重担(身体精神双重考验),二会潜意识的催眠无意之间加固老子宇宙第一的信念围墙,而两者很大程度上并无益于职业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教练员选择站出来,主动背负所有骂名。
很多时候台面上的人再牛逼都不为过,但真正值得被尊敬的往往是幕后那些忍辱负重的“隐士”,他们与世无争,只守护好自己的牵挂,即便世界与之为敌。
或许吧,个体的深度思考才是更为重要的存在,值得继续探索。
世界上没有永恒之最的存在,所以,请对那些“第一”宽松些,允许他们不再是第一,对那些不是“第一”包容些,因为他们也终会在属于自己的领域迈步朝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