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子楠的幸福感
11月的一个周六,天阴,也许这两天要变天了,冬天早该来了。
刚从国企退休不久的子楠,一个人在家,早上九点半吃了早饭后,在客厅、卧室、厨房之间转转悠悠。屋子乱,换下、穿过的衣服在沙发、卫生间、卧室床上都有,但是她却没有动力收拾。爱人回老家了,女儿外出和朋友聚会去了,他们大概都会晚上九十点回来。
子楠躺床上翻看手机。一条一条的推送信息,刀朗澳门演唱会的,特朗普组建团队的,他的女儿、女婿的传说,马斯克公布的政府愚蠢项目排行榜,糖友测血糖的……偶然看到一条讲幸福感的一个视频,是介绍一个外国学者一本书,说幸福感与大脑的两个部位特别相关,是以生理原因为基础形成的、决定的,但也是可以修复提高的,有三条路径:与人为善,与周边亲人朋友建立友好关系;接受挑战性的任务;把情绪书面化、具体化。
简单吃了午饭,睡了会起来,子楠打起精神在客厅的跑步机上低速跑了一个小时,腕表显示上万步了,心跳最高达147,边跑还边看沈腾的电影《逆鳞》。这算是挑战性任务的一种吧,好象产生了多巴胺,捕捉到些许幸福感了,有点幸福靠汗水创造的真象。
子楠想着自己现在消极、无目标、有拖延症的生活,其实心情的基底是阴郁的,活力是减少的。不想看不太爱回复微信,不大喜欢社交,也没有外出旅游的冲动,其实算是有些自闭吧?从小到大,为什么幸福感不断流失,发至心底的欢愉越来越少?学生时代意气风发,参加社团活动不断;工作时熬夜写方案,抱着对高质量和新理念的执念;结婚后爱人在外读硕博多年,自己带着孩子与公婆生活在一起,不断斗智斗勇,伴随着争争吵吵,但总体还是充实的,充满希望的,觉得自己是圆满的。那是因为对于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有无数可期待的可能性?
退休了,一切尘埃落定,生活好象也无忧,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内心却是空落落的。子楠想着,孩子的未来与自己想象的方向大不一致,与爱人在一起好象情感交流不多,对于世间事能够与人引发共情的也不多,股票周五又随大盘跌下去了倒也有些习以为常,血糖高了感觉自己免疫力也差了,甚至疑心自己会不会得大病,再也不象过去对于自己身体有着充分自信。人生是被动的,对于未来好象只留随波逐流。
子楠分析着幸福感这个字眼。幸福感是带着基因信息的吗?原生家庭中母亲的早逝,陪伴自己长大、维护自己的婆婆不断与继母发生争执,与父亲、继母的相处是一直带着隔阂的、疏离的,甚至是逆反的。这是心理学上早年创伤一直隐藏在潜意识中?所以缺乏经营幸福的能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甚至是超越的需要。子楠分析着自己的现状,是丧失了较高层次需求的动机?求知,审美,自我实现,超越,从这些关键词中梳理需求可以找到目标和新的动力,换来幸福感吗?
子楠就这样独自过了一个周六,没有出门、没有社交,也没有作为,思绪漂浮,有些迷茫,有些无绪。天黑下来,天空有些泛红,远处几幢高楼亮着灯牌,闪闪烁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