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故事015-鲁国之变:是谁杀了国君?
原创作品,持续更新。欢迎关注。
郑庄公派遣两名使者,带着馈赠的礼物分别赶往齐国和鲁国,感谢他们在征伐许国的时候帮了忙、出了力。去齐国的那位,顺顺当当办完事回来了。去鲁国的那位,却把礼物和国书又原封不动地带回来了。庄公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
使者说:“我刚到鲁国境内,就听到鲁侯被公子翚所杀的消息,鲁国已经立了新的国君。这份国书上的称呼不合适了,所以不敢轻易送出去。”
庄公诧异,就问:“鲁侯为人谦恭礼让、宽厚和善,是一个贤君,怎么会被人杀了呢?”
使者说:“是啊,这事儿确实古怪,所以我才花大力气,把来龙去脉都打听清楚了。”就如此这般跟庄公细说了一番。
鲁国上一代的国君是惠公。惠公的正妃死得早,后来,他把宠妃仲子立为继室,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允。惠公本打算在公子允成年以后,立他做继承人,但还没来得及等他长大,自己倒先死了。鲁侯是其他妾生的儿子。惠公死的时候,公子允年纪非常小,大臣们认为鲁侯年长,人品也不错,做国君更合适,就一齐推举他为鲁君。
鲁侯铭记父亲的遗志,经常自言自语说:“鲁国将来是属于公子允的,只因他还年幼,我就暂时帮他摄政罢了。”
公子翚向鲁侯请求,想做百官之长的太宰。鲁侯觉得他狮子大开口,回答说:‘等公子允做了国君,你亲自向他去求吧。”
公子翚疑心鲁侯有忌惮公子允之心,就找了个没人的时机,悄悄跟鲁侯说:”有句俗话叫‘利器在手,不借他人’。主公已经继承爵位做了国君,鲁国上下心悦诚服。将来驾崩之后,应当传给儿子和孙子。怎么能说暂时摄政这样的话,让他人有非分之想?如今公子允年纪渐渐长大,恐怕将来羽翼丰满之后,会有篡位之举。请让我去杀了他,为主公除去这个隐忧,您看怎么样?”
鲁侯又惊又气,捂起耳朵说:“你不是疯子,怎么能说出这种胡言乱语!我已经派人在菟裘兴建宫殿,将来要去那里养老。不久就会传位给公子允了。”
公子翚默默退下,后悔说错了话。回去之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非常担心鲁侯会将他说的这段话告诉公子允,一旦公子允即位,必定治他死罪。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当天深夜,他去面见公子允,说:“主公见你年岁渐长,担心与他争夺国君之位。今天召我进宫,秘密叮嘱我加害于你。”公子允十分害怕,就问他该怎么办。
公子翚说:“他不仁,我们当然不义。你要想免除杀身之祸,就非做一桩大事不可。”
公子允说:“他做国君已经十一年了,臣民信服。如果这桩大事做不成,我就得遭殃了。”
公子翚说:“我已经为你想好了一条计策。主公即位之前,曾经与郑国的国君在狐壤作战,被郑国俘虏后,关在大夫尹氏的家里。尹氏平时祭祀一尊神,叫做钟巫。主公暗地里向钟巫祈祷,筹划逃回鲁国的事,占卜的结果为吉,于是将实情告诉了尹氏。那时,尹氏在郑国郁郁不得志,他干脆就和主公一起逃到了鲁国。后来,主公在鲁国都城外建了一座钟巫庙,每年农历十一月,必定亲自前往祭祀,每次祭祀都住在寪大夫的家里。现在正好又到了祭祀的时候。我预先安排武士假装成打杂的佣人,在主公身边服侍起居,主公肯定不会防备。等他熟睡的时候行刺,一个人就能干成这件事了。”
公子允说:“这个计策倒是可行,但要是被人识破,会不会牵连到我?罪名该怎么洗脱?”
公子翚说:“我会预先嘱咐武士得手之后立刻潜逃,让寪大夫来顶罪,这不就行了吗?”
公子允一听,跪拜了下去,说:“此事如能成功,就请您屈尊当鲁国的太宰吧。”
两人商定之后,公子翚依计行事,果然杀了鲁侯。如今,公子允已继承鲁国君位,公子翚做了太宰,把弑君的罪过全都嫁祸给了寪大夫,让他白白顶了罪。这件事,鲁国人私下传得沸沸扬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是畏惧公子翚的权势,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
庄公这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就跟大臣们商量对待鲁国的外交策略,是讨伐有利还是交好有利。
祭仲说:“鲁国、郑国世代交好,还是以和为贵。我料想鲁国很快就会派遣使者来报信了。”话还没说完,鲁国使者已经到了驿馆。使者说:“我们鲁国新任国君即位,特地来与郑国结交,希望保持友好关系,同时也邀请郑国国君与我们鲁君择日会盟。”
庄公赠与使者厚礼,约定夏季的四月中旬在越地相见。周桓王之九年,两国歃血为誓,“睦邻友好,世代不变”。从此,鲁国和郑国信使不绝,交往频繁。
后世有人读史,评论公子翚,说他兵权在手,一会儿跟随卫国伐郑,一会儿跟随郑国伐宋,独断专行,百无禁忌,已经显露出叛逆的迹象。到后来,他向鲁隐公请求杀掉公子允,如果隐公能当众揭露他的罪行,公子允不仅不会产生误会,还会感恩戴德,但隐公非但没有当机立断采取措施,而且还不分对象、不分场合,继续告知即将让位的事,这才激发了公子翚等人弑君篡位的恶行,岂不是优柔寡断,自取其祸!
再说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自周平王末年来投奔郑国,经历了长葛之战,至今仍待在郑国,一直受着郑庄公的庇护。有一天,庄公忽然听到传言,说是宋国要派使者到郑国来,迎公子冯回国,准备立为国君。
庄公猜测,会不会是宋国的君臣为了杀害公子冯,联合起来哄骗他回去。祭仲让他稍安勿躁,不要胡乱猜测,等接见了宋国使臣,看到国书,自然知道是什么情况。
宋国的国书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