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回 资治通鉴:要想稳住自己的权力,就要避免组织被腐化
《资治通鉴》第二卷 周纪二
【原文】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译文】
新法施行十年后,秦国人不捡路边他人遗失的东西,山林里也没有强盗,人民为国作战积极奋勇,不敢私自发动械斗,城市和乡村都非常安宁。这时,最初控诉新法不便的,又有人来赞颂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都是破坏法令的刁民!”把他们都流放到边境。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议论法令的好坏了。
【材料解析】
上回说道,商鞅变法头一年就有大批秦国子民感到不适应,于是开始各种阻挠,最后商鞅拿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等重量人物开刀,才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变法十年后,变法的效果深入人心,很多人已经得到了变法的好处。原先说变法不好的人,现在一改常态,又开始说变法的好话。本以为商鞅会因此大大赞赏他们,结果没想到商鞅把这些人全部发配边疆。商鞅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
秦国因变法获得收益最大的当然是那些善于在战场上好勇斗狠的人,因为商鞅立法中设置了“二十等爵位制度”,只要你在战场上斩杀敌人一个首级可以赏赐一等爵,益田一倾,益宅九亩,这相当于无论你原来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只要你在战场上获得敌人的人头越多,赏赐就越多。
但是另一方面,秦国变法十年,商鞅和秦国贵族、世族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加深了。当时秦国变法还不够彻底,国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商鞅要继续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这些一开始说变法不好,现在又说变法好的人,有什么意图呢?
第一种可能就是,变法的确非常好,他们说的都是真心话,原来那些说不好的现在已经改变了立场,开始认为商鞅这个人不错,开始都跟他站队了。
第二种可能就是,这些人表面上说好,实际上暗藏坏心眼,想以此来打入商鞅阵营,以便在其内部,慢慢瓦解商鞅变法势力,从而让保守势力反扑,这完全有这种可能。
所以不管是不是真心话,秦孝公都认为商鞅已经在国内有了足够多的人气和威望,这样容易形成一股民间势力,对秦孝公来说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
因此,商鞅必须要处理这些人,以免让秦孝公半路上怀疑他有二心,所以商鞅只好将自己继续推到秦国民众的对立面。这样才能打消秦孝公对他的顾虑,同时也向秦孝公表明,我商鞅有此今天都是来源于你的授权,没有任何其他靠山和民众基础。
商鞅要想继续在秦国变法,想继续在秦国立足,处理那批赞扬变法的人是最明确的做法,因为他不能建立自己的势力,他的权力基础必须只能建立在秦孝公那里,所以他做一个不近人情的孤臣是最安全的选择,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公元218年,在许都的百官群臣受到曹操集团的控制,但是很多人内心当中还是希望能匡扶汉室,比如吉本、耿纪等人。这些人打算投靠刘备,在许都进行政变。首先要解决王必的军队,于是有人领着军队放火烧了王必的军营,但是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
许都发生叛乱,而且王必后来在打斗中受了剑伤不治而亡,曹操听后非常震怒,于是就告诉这些人:“昨天晚上救火的站在左边,没有去救火的站在右边。”大家以为救火的人是帮助王必的,肯定没有事情,所以很多人都站在左边。结果曹操不按照常理出牌,跟他们说:“不救火的人虽然没有帮助叛乱,也可能不是叛贼的党羽;而救火的人中实际上很可能有趁机作乱的党羽。”最后曹操反而把站在左边救火的人,全部处死。
商鞅把那些说变法好的人全部发配边疆跟曹操处死所有救火的人性质是一样的,虽然这样做会错杀很多好的人,但是这样也可以避免投机分子趁虚而入进入内部阵营。
因为想要瓦解一个组织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内部突破,从内部不断瓦解,不断腐蚀,分化他的内部合力,让组织自我腐化。
所以,如果你作为一个领导带领一个团队,不要只觉得认为自己很厉害,组织厉害就够了。真正的厉害不在于自己,而在于能否把内部聚集在一起,防止投机分子趁虚而入,腐化这个组织。
【启发】
1、在一个组织里面,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权力来自哪里,不要敌我不分,没有了根的权力,迟早会被别人边缘化。高启强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两个地方,一个是赵立冬,一个是泰叔,所以他别的人不管,这两个人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关系。
2、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立场,不要做墙头草,谁给你压力,你就屈服于谁,这样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商鞅变法初期,全国上下都给他压力,但是他都坚持下来,并没有向权贵低头。变法十年,老百姓都拥护他,他也没有得意忘形,他知道秦孝公才是他背后的人,如果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样只会让孝公感到权力威胁。
3、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外部的敌人不可怕,毕竟你我都在明处,可以防着对方,但是如果自己的内部有敌人,那就难以防范。所以为了避免敌人打入组织内部,腐化内部。最好的办法就是出现这样的苗头就要一网打尽,哪怕错杀了,这样起码可以把损失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