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处理困难时的底气所在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处理困难时的底气所在。
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不是说没你们他过不好,而是发生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你身上得到勇气,同时自己也能学会处理。
都说当人父母这个职业一做就是一生,更别说有的自己都还是个孩子,稀里糊涂的还当了爸妈,有的选择硬着头皮咬牙上,有的直接是顺其自然了,孩子玩孩子的自己玩自己的。
我身边恰巧有这么一个孩子,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交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个头身体都没话说,老人家也护着不惯着,没有溺爱一说。
即便是这样,我想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有一天突然有一群人冲到我家说我打坏了他们的东西的时候,我脑袋里的画面是我妈正在炒菜,拿着勺子就吼过去,看似凶狠地维护我,哪怕是我做错了也是在教我怎么处理这样的事之后再“收拾”我,让我在这个过程中知道,即便遇见问题了我也不用怕,再糟糕的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不惹事,也别范怂。
躺在沙发上午睡,听到院子里一阵嘈杂,有个女孩大声地呼喊着侄儿的名字,说你把我的东西弄坏了,还没睁开眼我问:“什么样的东西?这里能买到么?多少钱?”“一块钱”然后问侄子:“你碰到他的东西了?”侄子立马否认,可是明显感觉到他的不自然。
旁边的小朋友说自己亲眼看见他碰了就跑了,我让侄子把我的包拿出来,一起来的一个小朋友也跟着去,我呵斥住他:“我只请他去,没请你!”男孩一时没反应过来,进了屋子又跨出来有点不自在地靠在墙边。
我拿了一块钱,递给侄子,告诉他:“以后没经过别人的允许,不管是什么东西,一定不要去碰”,小家伙呐呐地说好,边点头。
让他把钱递给人家作为赔偿,给人说对不起。同时对这群大孩子说,既然一起玩,你们大也不能欺负人。
同样是三四岁的孩子,我们班那群小不点有的能在遇见同样问题的时候把自己做的事情前因后果清除地说出来,可是这小侄子,怎么问他都是支支吾吾,放松下来了之后也是说不清楚,这让我想到平时但凡他做错了什么,好像都是被打着逼着才说出来的,我也就放弃了继续询问。
这个时候打骂的后遗症就无比的明显,我记得我小时候想去爷爷奶奶家,被我爸“横加阻拦”不让去,我当时的反应是撒泼打滚,我爸气归气吼归吼但最终也没打我一个手指头,妈妈也没有,而是等我冷静下来了之后,和我说为什么不让去,那时候的我也四岁左右吧。
就知道据理力争,大声和他们辩论就是因为什么什么不想让我去,爸妈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我听,很奇怪对不对,现在你要说让一个做父母的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讲,他们肯定会说:“小孩子听得懂什么,讲什么道理,打一顿就乖了”,可是我爸妈就是这么对我的,那时候的我也才几岁而已,我真真切切的听明白了,愿意和他们讲道理,也愿意听他们讲道理。
从小到大,挨打的次数屈指可数,所以我着实不太明白,或者有些愤怒,为什么,明明可以和孩子和平沟通就能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做家长那就变成了:“非暴力不合作”。
我记得小时候有个阶段,特别的喜欢那种布灵布灵反着光的蝴蝶发夹,就买了好几对放家里的窗台上,自己臭美,可奇怪的是,有一天有一个邻居叔叔和他女儿来做客过后,我的东西就不见了,我心里特别的气愤,气冲冲地要跑去她家。
可是在去的路上,就心里想,还是不要质问,先看到底是不是她拿的,不记得是在她家里看到夹子还是从她弟弟嘴里问出她有类似的夹子但是之前没有,过程中叔叔知道这件事情,说要打断她的手,等从她奶奶家找到她后,看到是我就低着门不让我进去,这一幕让她爸爸都快气炸了。
我立马接着给叔叔做工作,虽然我很喜欢如果还是要打妹妹的话我就不要了,说好的不要打她,会吓着她之类的,后面叔叔长叹一口气,答应了,我追回自己的东西,这位妹妹也没被揍。
这事的处理灵感来自于平时弟弟和我犯事过后妈妈的处理方式,有怀疑的时候先是观察,然后求证,最后再证实之后尽可能和平解决的同时让我没有了再犯的心思。
也大抵是因为我是女孩子,据说有段时间弟弟被揍的挺惨的,妈妈因此和爸爸吵的厉害,发了狠之后爸爸也意识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荒唐,黄豆大点事情,自己揍一顿孩子,伤痕累累过后心疼的是自己,疼痛的是孩子,还把自己和孩子无限立于对立面何苦来哉,终于“悟”了。
也好在爸爸悬崖勒马,弟弟没有在被揍的路上越走越远,而是成长成了一个温暖的......胖子。
和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在身边真的是可以无限让自己的底气增长的,至少孩子知道,自己遇见困难了,有可以求助的地方。
我是姣姣老师,加入007后立志将写作和思考进行到底的姑娘,欢迎与我探讨更多自我与孩子成长、写作相关的话题。也欢迎你和我分享自己关于教育的想法,或者加入007与我一起用文字披荆斩棘探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