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书旅行旅行•非洲

摩洛哥 | 生命中要有一个夜晚,虚度在北非撒哈拉的星河下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2人  李小铁柱

生命中总有些际遇会突如其来,又妙不可言。

在假期前最后那个焦头烂额工作的下午,

在那个多哈转机时累到睡意沉沉的午夜,

甚至,

在那个灰头土脸驱车驶进沙漠酒店的傍晚,

我都不曾想过,生命中有这样一个夜晚,

我会躺在遥远的北非撒哈拉沙漠里仰望银河。

即使已经做好了全部的路线行程,自以为一切都在规划之内,却仍然会跟各种惊喜撞个满怀,这大概就是旅行令人着迷的原因了。

而此时恰好,我们又来到了摩洛哥这个令人着迷的国家。

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向西倚靠浪漫的地中海,向东拥抱辽阔的大西洋,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不会拥有平静的历史。

左邻右舍的垂涎和争夺让这里从中世纪起就不断接受各种文明的轮番洗礼,柏柏尔人、阿拉伯人、罗马人先后掌控着这片土地。

帝国的交替,王朝的更迭,四大皇城和九处世界文化遗产书写了摩洛哥恢弘的史诗。

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催化了这里独特而微妙的氛围。在这北非这片土地上,可以领略到西班牙的奔放,法国的浪漫,和阿拉伯浓郁的风情。

它并不如营销号写得那样完美,镜头之外有脏乱糟糕的街巷,时而腥臭刺鼻的空气,和面目紧绷警惕心重重的当地人。

但没有关系,这并不影响它旷远瑰丽的风景和厚重悠长的文化在你心里投下美好的倒影。

下面请你穿过这扇任意门,走进我的记忆中,去看那个独一无二的摩洛哥。

我想我对于卡萨布兰卡的印象和大多数人一样,来自于那部影片《北非谍影》。

男主人公里克在异乡的酒吧里与昔日情人重逢,旧情却无法再续,举杯消愁,却郁结难舒,伴着《As Time Goes By》的旋律,他缓缓讲出那句经典的台词: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而她却走进了我的。”

私以为这是摩洛哥版本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让多少人听到这句话时,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人、那段往事,嘴角会不禁上扬,心却也会丝丝抽痛。这句话是我认为最朴实也最精妙的诠释,诠释那份命运般逃不过注定绚丽绽放又旋即逝去的爱情。

这句话发生在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自然也成了爱这部电影的人心中的朝圣之地。

整个行程中我们两次经过卡萨布兰卡,两次却都因时间不足而没有办法好好地停留体验,但仅仅是匆匆一瞥也足以捕捉到这座北非城市独特的气质。

走出火车站的城市初见,北非风情迎面扑来。

我们吃早餐的店刚好叫“Casablanca”,招牌下可以来一张完美的坐标打卡。

哈桑二世清真寺,你可以把它当成宗教,也可以把它当成艺术。

无法忽略的,随处可见的足球狂热——在摩洛哥,不仅仅是在卡萨布兰卡,在马拉喀什,在菲斯,在舍夫沙万,我沿路经过的每一个城市,都能见到在街上踢球的年轻人。不需要规模的场地,也不需要专业的装备,一块空地,几个伙伴,就能追逐简单的快乐。

最近的一次世界杯,摩洛哥重返赛场,离上次入围世界杯已时隔20年。是少年的热情成就了这个国家的足球梦想,还是国家足球梦想的实现点燃了少年的激情?或许我见到了一个未来的足球强国正在这份激情与梦想互携下慢慢成长。

年轻人也不会让海边变得寂寞,此时此刻有故事正在发生。

前往马拉喀什的火车上,车厢的布置,工作人员的穿着,甚至连乘客,都有一种浓浓的复古感。

于情怀而言,一瞥也已知足。

马拉喀什和菲斯是进出撒哈拉沙漠必经的两站,也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二(另外两个是拉巴特和梅克内斯)。

马拉喀什是柏柏尔语,意思是“上帝的故乡”,整座古城以红色调为主。

这里有摩洛哥最大的柏柏尔人市场,也有整个非洲最繁忙的广场。

 

行程紧凑,我们毫不犹豫砍掉一堆网红景点打卡,直接一头扎进市井,在纷繁错乱中去触探这座古城最有灵魂的部分。

杰马夫纳广场(不眠广场)——这里被称为马拉喀什跳动的心脏,名副其实。它与马拉喀什同在,早在11世纪马拉喀什这座城市刚形成的时候,这个广场就已经存在了。

既然是“不眠广场”,当然越到夜晚越热闹,夜幕降临,这个充满中世纪阿拉伯风情的广场也准备好了狂欢的状态。

跳舞的,纹身的,说书的,耍蛇的,算命的,卖艺表演的,兜售香料茶叶手工艺品的,和纯来闲逛的(比如我们),当然也不乏乞讨的,诈骗的,盗窃的和碰瓷要钱的。形形色色,鱼龙混杂,一千零一夜的画面在这里呈现。

就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夜晚,在这样一个方寸之间的广场上,就能观察到当地人最传统最接地气的生活方式和沿袭了千年的文化风俗,所以早在2001年这里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岁月铸造文明,同时也封存了很多故事。

如果没人告诉你,你也一定想不到这个彻夜狂欢,笙歌无限,不眠不休释放活力的广场,曾是一个充满血雨腥风的不祥之地——12世纪时,这里是马拉喀什最主要的刑场,广场的名字Djemaa el-Fna就有“亡者集会”和“死亡”之意。

飞溅的血与泪早已被风干,怨念和仇恨也早已被吹散,这个曾阴森恐怖让人闻风丧胆的地方,如今浓聚了马拉喀什人最饱满的精力和快乐。

历史的车轮带着人们飞奔,已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远到它已经缩成一个微小的点不再被人在意。

那么就让历史的归历史,生活的归生活,人生短暂,及时行乐,去不眠广场上甩开膀子撸一顿串吧!

古城和市场——如果你去摩洛哥,会发现“麦地那(Medina)”这个地名无处不在。马拉喀什麦地那,菲斯麦地那,舍夫沙万麦地那……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某一个特指的地方,在当地语言里“麦地那”就是“旧城区、老城”的意思,是一个城市最原始最核心的所在,也是我们这些远道奔赴来的游客最值得探索的地方。

老城并没有什么复杂的产业,商业便是这里的支柱。穿梭在古城里,街巷两旁都是售卖各种手工艺品的小店,铜器与灯具,各式手工皮具,精致编制的地毯和草席,传统服饰吉拉巴,最适合当纪念品的零钱包、冰箱贴、明信片……

一路看过去我捂紧了钱包提醒自己要冷静,最终还是剁了一件吉拉巴袍子,进沙漠可以防晒挡风沙,两个小玻璃瓶,准备带撒哈拉的沙回家,还有一堆冰箱贴,纯收集癖,我到哪个地方都会买当地的冰箱贴。

马拉喀什的商品看看就好,并不建议买,因为到了后面的旅程我们发现,菲斯和舍夫沙万的手工艺品不仅质量要比在马拉喀什的好很多,价格也更可爱一些。

马拉喀什的价格真是虚高得厉害,可以砍价,但也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我把要价400迪拉姆的吉拉巴砍到了150,但从质量上衡量依然感觉贵了,伙伴们在一家买小毯子的店里没有谈拢价格,店主很粗鲁地把我们从店门口推开,让我们不要打扰他做生意。

在这里,欣赏阿拉伯手工艺之美,一饱眼福就够了。如果你偏偏是那种硬核游客,那就直接开启hard模式吧,尽情讨价还价,防骗防坑,跟当地人斗智斗勇,也不失为另一种体验当地的方式。

正如前面提到的,菲斯也跟马拉喀什一样,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是北非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进出撒哈拉的必经之路。

这是一个可以让Google Map失灵的城市,古城里9000多条街巷,盘根错节,毫无秩序,打开手机地图,上面却只显示了寥寥几条路。据说美国旅游局的人曾经尝试绘制这里的地图,搞了很久很久还是以失败告终。

绘制一份菲斯的地图,竟然成了人类智慧和科技难以完成的任务。

没有当地向导带路,初来乍到的游客恐怕很难走出去,同样,古老的文明也被封印在了这里,走在错综复杂的古城街巷里,你完全有理由怀疑自己是不是迷失在了11世纪的阿拉伯。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时代如何变迁,这里却始终停留在过去。

走进菲斯麦地那,就像穿越了摩洛哥的时空隧道,时间似乎在这里凝固了一千年,让我们还得以一窥它最古老的样子。

这里不仅保留着无数的历史文化遗迹,当地的生活氛围似乎也一脉相承,并没有受到外面现代文明的丝毫影响。

在这迷宫般错织的古城里,穿行在个个身着传统长袍吉拉巴的人群中,你会跟满载货物的小毛驴擦身而过;

你会听见某个街角店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寻声望去,是铜匠在打造别具阿拉伯风情的器皿;

丝绸店铺里织工快速地引线飞梭,丝毫不理会因为好奇而前来观望的游客,一匹精致细密的漂亮绸缎就要完成了。

在这百转千回的巷子里迷失,期待下一个转角就是想去的目的地,或是发现什么新奇的际遇,才是这座古城正确的打开方式和迷人魅力所在。

在所有工艺里,最令这座古城感到骄傲的,大概是这个——皮具制造。流传千年的技艺仍在延续,精美的手工皮具商品早已飞出摩洛哥,出口到了欧洲。

至今古城里还保留着三家手工制革工坊,我们的民宿管家带我们去了其中一个,Chouara。

爬上一家皮具店铺的顶层,俯瞰皮革染色的染缸,像是一个大型的眼影盘。这染色的工艺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从11世纪流传至今。

我们去的时间比较晚,只有寥寥几个工人还在进行着当天工作的收尾,刺鼻的味道让我们不想在天台上停留太久,即使每个人手中都抓一把掩盖气味用的薄荷叶。

有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这难闻的气味,以前很多的染色工坊都已撤出菲斯老城。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菲斯古城里还保留有摩洛哥最古老、最重要的清真寺——卡鲁因清真寺,始建于8世纪。

它不仅是清真寺,还是一所大学,是伊斯兰世界的高等学府,并且是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可的最古老的学位颁授大学。只可惜它并不对非信徒开放,我们只能在门外一窥它的恢弘。

走进舍夫沙万之前,我们的摄影师都一直在担心,会不会是网络上的照片网红滤镜太重,万一没有阳光,会不会跟本拍不出那么蓝的色彩。

等到我们走进舍夫沙万老城时,就知道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高饱和度的蓝灌满了整个视域,即使没有阳光,在夜晚的灯光下,它也蓝到好看之极。

总有人说是“上帝打翻颜料盘,创造了舍夫沙万”,其实是舍夫沙万的居民操作着这只上帝之手,齐心协力创造了这个浪漫的蓝色童话世界。

我们去的时候,老城的部分区域正在经历重新粉刷和修缮,它会变得更蓝,更美。

关于为什么会把这里刷成蓝色,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单纯实用,就是为了防蚊和降温,另一种说法就颇具历史情怀感,曾经犹太人逃难至此,为了铭记心中的神,便把这座小城刷成了天空的颜色。

如今大部分犹太人早已离开这里,这份蓝却在这里保留了下去,成就了这里的旅游业,让本是平平无奇的小城充满了无限生机。

闲逛在老城里,时不时可以听见有中国游客在打听那个网红楼梯的位置。网红楼梯不过是在一段普通的台阶两旁摆上了五颜六色的花盆,就让这里的色彩一下子活泼跳跃起来了。

其实在舍夫沙万,并不只有网红楼梯拍照好看,几乎这里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拐角,甚至每一扇门与窗都是极好的拍照背景。

“我的妈呀,太好看了!“这样的惊呼我们大概发出了一万次吧!

关于行程的安排,我更建议把舍夫沙万放到第一站。因为这里商品的质量,远比马拉喀什的要高很多,价格也更实在,衣服和鞋子的款式,也是丰富很多吖……如果要准备进沙漠穿的袍子和围巾,这里的选择真是要好太多。

我们的车子驶进沙漠时,是一个余热未消的傍晚,沿路茂密的植被早已消失,满眼焦黑的石砾戈壁显示着这里对于生命的严苛。

我跑去跟养骆驼的小哥们搭讪,打发时间,等待酒店组织客人们骑骆驼进入沙漠深处。

讲真,直到这一刻,我都对沙漠之行没有抱太大的兴趣和期待。

这已经是我第四次来沙漠了,眼前的景象与我前几次见到的并无什么不同,唯一能让我有一点点兴奋的,就是它是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吧。我甚至在规划行程的时候想过,要不要干脆放弃沙漠这段,留些时间去旁边的西班牙逛逛。

万万没想到吖,即将到来的这一夜,竟然成了我此行中最想去铭记的一夜。如果你让我推荐摩洛哥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我大概也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撒哈拉吧。

三天两夜或者四天三夜的沙漠团已经是摩洛哥非常成熟的旅游项目,在马拉喀什或者菲斯的街上很容易找到提供相关服务的旅行社,可以砍价。

我们是在国内就已经安排好了沙漠团,马拉喀什进,菲斯出,三天两夜,包交通、住宿和早晚餐,每个人180欧(约1500元)

三天两夜的行程比较紧凑,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车上(记得带晕车药),对体力和心理的耐力都是一种考验了。

第一天早上从马拉喀什出发,中午的时候会到达阿伊特·本·哈杜村

这是一个柏柏尔人居住的代表性村落,依山而建,高低错落,远看像是一座城堡,实际真的只是一座村庄而已。

因为颇有特点的外观,这村子也备受导演们的喜爱,众多电影都在这里取过景,其中不乏我们都熟悉的《权利的游戏》、《碟中谍》和《红海行动》——是摩洛哥横店无疑了。

如今,仍有几户人家还住在这个村子里,靠着旅游业养家糊口,而更多的居民早已经搬了出去。

村子的入口处,一群小孩子在等游客,他们靠扶游客过河赚些小费。虽然知道他们伸手来搀扶的目的并不单纯,我还是让他们搀了。脚下的河水看着有些眩晕,很怕自己一个打滑栽下去,毕竟狗命要紧。

村里的柏柏尔人大概是我们在摩洛哥遇到的最友好的一群人了,他们完全没有城市里那些人的紧张和排斥,而是毫无顾忌地打开天台让我们在上面尽情拍照,居然没要任何小费。

柏柏尔人教我们柏柏尔式头巾的绑法。

绑好了,帅气吗?

离开哈杜村,当晚住在Dades峡谷的Kasbah Tizzarouine酒店,这一家就是林志玲录制《旅途的花样》住的那一家。

穿过平平无奇的酒店大堂,来到房间时,小伙伴们都惊呼起来——房间正对着的,是一片美不胜收的峡谷风光!

遗憾的是,我们错过了黄昏日落这个最好的时候,只剩最后一缕晚霞还挂在天边,峡谷里已经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火。

大家有些怨念,为什么check-in的时候消耗那么久的时间。

没有夕阳可以拍,夜晚也要好好利用,于是我们玩起了光绘,一直玩到大家手机都没电。

第二天的日出弥补了昨天的遗憾,让我们在阳光下清晰地欣赏了峡谷之美。

离开峡谷,真正进到沙漠里,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临近傍晚。

我们入住的沙漠酒店会在日落时分安排客人骑骆驼进沙漠,在那之前,我们跑遍了酒店每一个角落,疯狂拍照。

不得不说,摩洛哥的酒店设计实在是太好拍了,随便一个角落,都是极有风情的背景。

而一切真正美好的体验,是从骑上骆驼那一刻开始。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根本无从体会,这片单调的沙漠,为何能绽放出如此多样又令人不知疲倦的美啊!

你看——

它可以是苍茫天际下的旷远和雄浑。

也可以是夕阳光晕中金黄色的梦幻。

它有柏柏尔人带来的无限异域风情。

也有和沙漠动物互动时的惬意和谐。

它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力量,让人卸下了城市生活中所有的伪装,回归童年追逐最原始的快乐。

谁能想到,这些平时一本正经、人模人样的二三十岁的成年人(中年人),像群疯孩子一样一次次在沙丘里打滚。

或是凹各种装逼又傻逼的造型,宛如沙漠里伫立的一座座沙雕。

撒哈拉就这样宽宏地拥抱着我们,任我们在它怀里撒野。

然而这也并不是全部惊喜。

我正在骆驼休息区跟养骆驼人搭讪,忽然听见身后巨响的呼啸声,转头一看,一根沙柱直冲上天,旋转着、扭曲着冲过来——

妈呀,龙卷风!

吓得我拔腿就往酒店跑,而那些柏柏尔人和骆驼都很淡定,他们应该已经见怪不怪了吧,这小场面。

入夜时,下了一场雨。是的,我们又见到了沙漠里的雨。雨停了,云层渐渐散开,就像装满珍宝的盒子慢慢打开,璀璨的星光一点点泄出,终于铺满了整个撒哈拉!

我们躺在柔软的沙漠里,银河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

会不会几亿光年外也有一个拥有智慧文明的星球?会不会几亿年后那个星球上也有个生命在仰望星空?

而此时此刻地球反射的光经历了漫长的星际旅行正好在那时投入他眼中,他或许会看到同样仰望星空的我们,那时我们早已经消失了几亿年,然而,宇宙记录下了这一刻的永恒。

面对这样清澈而绚丽的星空,伙伴们说想哭,我也有些敏感的情绪被丝丝牵动——我想这是人类最简单又原始的情感,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情感——我们会感动于美,更何况是这浩瀚无极的宇宙之美。

曾经地图上那个遥远的坐标撒哈拉,那个文学作品里的撒哈拉,那个神话传说里的撒哈拉,此时变成了我脚下的撒哈拉。

在这柔软的沙上,沐浴着柔软的星光,心里也一片柔软。这样的经历和这样的美,此生未必再有第二次,所以,永远也不会忘掉。

这一夜,它是唯一属于我的撒哈拉。

第三天早上,我们在日出时分与这片大漠告别。

也许再也不会重逢,但从此我记忆中将有一个角落,那里永远铺满柔软的沙和无限星光。

再见,撒哈拉!

离开撒哈拉,最后一天的行程就是匆忙赶路,中途路过一个瑞士风格的小镇短暂停留,之后便前往菲斯,准备迎接另一种、来自人类文明的震撼了。

尾声

摩洛哥,如果让我去简单评价这个国家,我想它的风景是瑰丽壮观的,文明是厚重迷人的,但城市是繁乱的,人也是复杂的。我们遇到过特别热情善良的房东和路人,但更多的感受是他们对于外来人的警惕甚至有些……不友好,让我们百般猜测这个国家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或许正是这种复杂的多样性构成了摩洛哥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感。你会愿意相信这里就是天方夜谭故事发生的国度,飞毯曾在这里飞过,阿拉丁也在这里捡到神灯,这里有过公主、仙女、精灵和魔鬼,善良的混混和狡诈的宰相,有过无恶不作的骗子和强盗,也有过勇敢惩恶的年轻英雄。

无论你喜欢风光、历史、人文还是摄影,它的丰富多样总能让你得到满足,或许有一天你也可以走进这里,用独一无二的体验去书写自己回忆里的摩洛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