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的人,追尾巴的狗
我突然发现,20岁之后,在中国,一个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要面临的选择、思考、和提问其实是很多很多的。大家真坚强啊,也都不抱怨。可能是身边站满血肉城墙,有时候不扶扶手也能站一会。
来讲讲呗。
二十来岁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需要有一个平衡的。这个道理听上去好简单啊,但是实践起来好难。高等教育让我们对精神世界有了基础认知,有了基本的道德标准和美学价值观,而同时离开家庭经济独立的新身份又让我们需要作出现世的选择和妥协。
比如我今天下午好想画画,但还是选择了看新闻。也不知道哪个是“有用”哪个是“无用”,只是防止负罪感。
在具体的职业选择的时候,面临太多的机会和信息和潜在的可能性,让我们这代人比任何时候的人都更难抉择。是选择坚持小众发展道路还是选择暂时的委曲求全;是先受累早退休还是留得青山在以后慢慢烧;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是真实的吗?是可靠的吗?我们看到的是真的吗,还可以相信的吗?没学到位的辩证思维+没拼凑完整的自我认知开始试图编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又要防止随大流,还要防止为了特例独行而特例独行。
在性别认知, 上面我们开始和社会和他人产生互动和摩擦。我们从初步意识到自己在婚恋市场上的地位,到重新建立起自信后重新回到婚恋市场;从青春懵懂飞蛾扑火到现实主义的清醒抽离;我们一直在尝试建立自己的爱情观和婚恋观,也一直在被迫调整。
一转眼我们从“太小了,不要谈恋爱”已经到了“什么时候生孩子?”,中国两代人的价值观念差异比以往更加深刻的暴露在台面上,让我们进入新一轮的,“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家人妥协”的挣扎选择。
和谁恋爱、和谁结婚、生不生孩子、这么多人生决定,短短几年挤在一起。一代代中国女人用血肉之躯做了榜样,也做了绑架。
然后是最难的,对于人生目标的设定和意义感的追寻。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在社会里去理解和定位,我们找到自己的中心和世界的边缘然后开始在这两者中间建一座房子,房子里面填进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固然需要食物和水,但我们更需要意义感。
我们重新回到生命的起点去剖析自己,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关系。——山洞外的世界精彩,不可能退回山洞里去。但是山洞外的我们有多大?吾将上下而求索。
简单的一天可能是这么过的。
早上起来回看网课,看着开始想以后的职业。做什么呢?想想这个经历的体验,想想那个前辈的分享,最后再想想自己的成就感的来源,还得和自己想要的生活标准匹配。显然一时半会想不出来。
过了一会收到了家长消息,说朋友介绍一个男生认识。见面可以,但是好像还没准备好尘埃落定。喜欢什么样的?不知道。昨天朋友的消息还没回呢,没想好怎么回。男女关系现在变得像竞赛,总是在角逐,一言一语都得多想一码。
再回忆前天闺蜜发的“茶艺”视频,绿茶术有专攻,但指望直男自己有辨认能力显然又是太过天真。那还是得看看。敌人太多,技能包不够了,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缺乏裸奔勇气,还是再买个回血包。
午饭后和创业的朋友打了个电话。创业一线的生活紧张又刺激,寻找产品和市场的匹配,路途艰难,但一旦花开,便是阳关大道一路向南。
创业多少是冲动?肯定有部分。不冲动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留名的公司都不会发生。但是是否长期有经济效益,能力圈边界在哪?又得开始审视。思考过程总觉得有点像家里新来的一条狗,一圈圈绕着追自己尾巴。
下午运动,也是必须品。然后吃饭,然后喝茶,享受生活,觉得意义就在当下。每一刻每一分。
直到睡前读书,又开始思考意义。是我想的太多吗?不是。应该是二十多岁需要做的事情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