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红楼归晚生态阅读

随身携带一片森林

2017-12-20  本文已影响978人  霖山
摄影  霖山

文/霖山

—1—

时隔几年,我重读《醒来的森林》,耳边好像传来各种鸟儿的歌声,眼前仿佛众鸟归来,大地苏醒的蓬勃景象。

我从小在森林里长大,对《醒来的森林》中描写的很多情景感到十分亲切。我来自北方,随身携带一片森林。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通过收音机。那是一个冬天的中午,收音机里的读书节目,女嘉宾讲了一个故事,她的一位好友因为离婚得了抑郁症,有一天好友打来电话向她哭诉。

她在电话里给好友读了一段《醒来的森林》,好友安静下来了。第二天,好友告诉她,买了这本书,从此,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我很好奇,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有这样的奇效?

没过多久,我到西单图书大厦寻找这本书,但没有找到。当时的图书大厦可以登记想买却找不到的书(书名和作者),书来了,他们会通知。我登记了几本书,过了一年多,我接到电话,《醒来的森林》来了。

—2—

《醒来的森林》是美国著名散文作家约翰·巴勒斯的成名作。

这是一本关于鸟的书。我们跟随巴勒斯来到著名的美国哈德逊山谷,倾听林中鸟的音乐会;我们走近弥漫着原始气息的森林,观察不同的鸟类筑巢的乐趣;我们在巴勒斯自己的小花园中,看到“鸠占鹊巢”的一幕……

我去过几次美国,但没有机会到哈德逊山谷走一趟,这不影响我感受和领略书中描写的美妙景象。

这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的书,她让我们享受到鸟语花香和大自然的清新优美,还有对原野与丛林的兴趣与知识。更重要的,她告诉我们对待大自然的一种态度。

巴勒斯在《醒来的森林》中是这样描述一种小鸟的。

当大自然造就蓝鸲时,她希望安抚大地与蓝天,于是便赋予他的背以蓝天之色彩、他的胸以大地之色调,并且威严地规定:蓝鸲在春天的出现意味着天地之间的纠纷与争战到此结束。

蓝鸲是和平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出上苍与大地的握手言欢与忠诚的友谊。他意味着田地;他意味着温暖;他既意味着春天柔情似水的追求,又意味着冬天躲避退却的脚步。

寥寥数语,气势磅礴,充满着哲理与希望。包容大度,和谐共生,应当是人类明智的选择。

杜鹃是林中最为孤寂的鸟,同时也出奇的温顺与安宁,似乎对于喜怒哀乐都无动于衷。仿佛某种遥远的往事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其曲调与鸣叫含有那种失落游离的成分,对于农夫是雨的预示。在一片欢快与甜美的歌声中,我喜欢听这种超凡脱俗、深沉邃古的鸣叫。在几百米外倾听,林子深处传来的这种声音带着某种奇特清纯的气质。

每种鸟儿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歌喉与个性。灰冠山雀清脆甜蜜的哨子;五十雀柔和、略带鼻音的笛鸣;蓝鸲多情而欢快的颤音;草地鹋悠长洪亮的鸣声;鹌鹑的口哨。

松鸡的鼓点,燕子的叽叽喳喳与喋喋不休;猫头鹰有一种让黑夜充满了音乐的愿望;知更鸟喜爱喧哗、天性快活、亲切和睦;褐弯嘴嘲鸫像个罪犯似的偷偷摸摸。

“最令我高兴的莫过于给(我的读者)一些新鲜的自然史片断,或让他们在原野里、树林里以及潺潺的溪流边待上一天。”

约翰·巴勒斯如是说。

巴勒斯的一生及其著作,似乎都在做着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情:把人们送往大自然。最能体现他的这项使命和吸引读者的便是他的代表作和成名作《醒来的森林》。

《醒来的森林》是巴勒斯的第一部自然散文集,首版发行于1871年,也是迄今为止,巴勒斯最受欢迎与爱戴的一部作品,被誉为自然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巴勒斯被称作“美国乡村的圣人”、“走向大自然的向导”,因为,他的书是他生活的写照。

他不仅确立了自然文学的写作标准,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一种贴近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活方式,并使之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自然与心灵相交融的风景。

摄影  霖山

—3—

我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离开家的时候,不仅带走了母亲的牵挂和希望,也带走了伴我成长的那一片故乡的森林。

我心中珍藏的故乡森林里,有我儿时的快乐和少年的梦想。无论我的生活经历怎样的磨砺,心中的森林里,永远有花香鸟语和潺潺流淌的故乡的小河。它时常鼓励我以勇敢自然的心态拥抱不确定的未来。

现在的人都很忙,离不开网络,看手机的次数远比看爱人的次数多。偶尔,到湖边、森林中旅行或者度假,也忙于拍照和发朋友圈。

我们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聆听鸟儿唱歌,看一朵花儿绽放,听一颗星星讲遥远的故事。我们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因为每一个人早晚都要回归自然。

阅读经典自然文学《醒来的森林》,对我们建立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产生良好的影响。它可以让我们内心深处沉睡的森林醒来,唤醒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同时教会我们更好地与自己相处。

生活除了考大学、升职、恋爱、挣钱,还有更多的时间是与自己相处。学会以舒服的方式与自己相处,人生会少一些遗憾。像那位收音机里女嘉宾的好友,终于学会了怎样与自己相处。

我们生逢灿烂的时代,不负今日,方得始终。随身携带一片森林,我可以随时触摸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深沉的大自然。它使我坦然接受生活带来的苦难,同时让我从容享受生命带来的欢愉。

《读书专题周刊·第16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