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哥!个人提升

聪明人有什么危险?

2016-09-25  本文已影响588人  fatfatEddy

[TOC]


基础指标的2个标准

现实指标的标准

高层指标的标准


来源:知乎
作者:

元认知能力

就是“对于认知的认知”“关于知识的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对于自我的认知过程的思考。关于元认知,网上有不少资料,大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一下通俗的材料,感兴趣的也可以找相关的心理学文献读一下。
具有强元认知能力的人,通常表现是学习能力很强,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很了解,能够在快速的自我思考和自省后产生出优化过的学习策略。
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有较强的管控能力,懂得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的优势已有知识框架来调节和评估新知识的摄入,这些人能够很快的把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当中。用乔布斯的话说,就是把已经划出的点连起来,而元认知能力高的人连得特别快。

基础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有具有逻辑性的思维跳跃能力。
一般的交谈过程,通常就是先讲A,再讲B,再讲C,再讲D……
但是我发觉,当和一些比较聪明的人聊天的时候,或者看其他的聪明人聊天的时候,通常不是一步一步走,而是跨着大步跳的,也就是先讲A,再讲D,再讲F,再讲J……这样。**这种****ADFJ的交谈方式,和前面的ABCD的交谈方式在逻辑上是一样的,并不是随机的思维跳跃,而是一些中间的逻辑步骤,因为交谈的双方都已经提前想到,并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心照不宣了,所以不需要每一步都讲一遍,直接说下一步就好了。

比如之前有个我觉得比我聪明好多的做医生的朋友来我家做客,我在厨房做饭,客人们在闲聊,中间聊到癌症的事情。我就想到个段子,然后说“骑摩托车戴安全帽也能增加得癌症的概率。”这个段子其实说的还是蛮直接的,我也觉得对方肯定听得懂,所以就没有补充或者继续讲,而那位医生朋友就直接回了一句“是啊,上次和主任一起去查房,主任就说其中一位老太太比其他病人更可能得癌症,因为shehas the syndrome of having too many birthdays。”然后大家就会心一笑。
跟聪明程度相仿的人交谈起来跳跃的节奏是很舒适的,逻辑上也能很自然的过渡。但是如果两个人节奏差别过大,一方要经常说完A后补充说B和C才能继续说D,甚至中间还要加个B1、B2,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
现实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好奇心。
其实,前面提到的元认知和思维跳跃,都属于聪明的下层建筑,而最能直观体现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标准是好奇心。
一个聪明人,通常是对生活中各种事情充满了广泛的好奇的,也正是这种好奇,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的知识。
好奇心和聪明程度是个鸡和蛋的情况。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再强,如果好奇心不够,那他也不会去了解各种新东西;而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物的广泛了解,他就很难看到那些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也就不容易产生较强的好奇心。
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现实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经常能在包括知乎等网络社区,看到一些专业人士解释专业的或者技术性的问题,他们会很热心的花很多时间讲问题背后的原理,列出各种外行人很难看懂的公式、推导过程和专业术语,自己解答的很辛苦,读者大多没看懂,双方都不开心——“我都花了这么多功夫讲了你们怎么还是听不懂”和“你讲了这么一大堆不明觉厉,我还是不懂。”
而我接触到的一些很聪明的人,很多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而这些聪明人的共同特点是在解释专业问题时会刻意避免使用别人可能听不懂的大词、黑话和专业用语。

刻意的选用简单的语言,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话的人懂得换位思考,能够从对方角度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表达,是对于知识的学习具有评估能力的体现;其次,很多专业用语和大词其实是专家直接沟通的工具,当你面对的听众不是专家的时候,你就不能用这些工具“偷懒”,这样对于说话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对于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更高。知乎上的一些比较有名的心理学、统计学、健身等等专业领域的用户,解答问题时通常都有这样的特点。

有个很有意思的年度科普活动叫作火焰挑战(flame challenge),组织方每年会出一个题目,然后要求参赛者制作一个视频,把这个题目用一个11岁小孩能听懂的话解释清楚。听起来很有趣,但是做起来还是很难的,历年的题目有“火焰是什么”、“颜色是什么”等。各位可以试试自己解释下“火焰是什么”这个题目,然后想一下你的解释能不能让一个11岁的小孩听懂。知乎上就有类似的题目,各位可以去看看那些题目下的回答是不是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了的。

======================
高层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对于观点的态度。
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比如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少发表观点,这其实是上面说到的懂得越多越有好奇心的一种侧面体现;还有就是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这其实是上面提到的换位思考能力的一种侧面体现;还有就是不迷信、不执迷不悟,当新的信息和证据证明自己原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候,能够改变自己的观点。
这几点说起来不难,其实大家都会说,但是自身做起来的时候真的蛮难的,因为这还要涉及到情商、面子等社交属性。
高层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对于别人的态度。
一个人是不是善良,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当然,准确的来说,善良并不代表聪明,聪明的坏人多了去了,事实上,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坏人,也是需要聪明的,不够聪明的话坏事都做不到太大。
但是“好人”和“坏人”是很主观的判断。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在自己心中都是好人,连恐怖份子都不把自己当坏人的,他们在自己眼中是自由斗士和真理的捍卫者,是非常“高尚”的。
所以我说的善良,其实是对于别人的态度,就是说他是否能够通过分享、辅导、以身作则等方式帮助别人改善和提高,达成共赢的局面。帮助别人提高,想想都是极难的,大概是要把前面的五个标准都完成的差不多才能做到。
当然不能排除存在那些很聪明,但是坚持“不但我要成功,而且我要别人都失败”的人,不过这种人我还真是不感兴趣,这样的人是不是聪明无所谓,我总是会尽量避免的。


作者:苏菲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312685/answer/64143831
来源:知乎

聪明的人如果不修炼心性,很容易变成一个对他人没耐心或不能理解他人的人。
同样一件事,你看了一眼就会了,知道这个五分钟就可以完成,然后把这个活儿下发给别人做并且详细告诉他方法。然而他吭哧吭哧做了一天也没个结果,方法还错了,耽误了事情。聪明人很多时候都会对对方产生不满,因为他们确实无法理解 “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你就不会???”
一个意识到自己聪明的聪明人,为了让自己和他人的合作更顺利,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降低对他人的要求,并且去创造他人也可以尽快完成学习的环境——这就是聪明人向着合格的领导进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个自己业务熟练但自尊颇高看不起别人的人。

聪明人如果不学会说话的技巧,有时候会很容易无意中伤害到别人而损害了人际关系。对你来说,努力一星期的事情,别人努力两个月也做不到。现实就是这么不公平。然而当你无意中提到自己并没怎么努力,或者觉得自己的成果还不够优秀时,要警惕你的话语为他人带来不快—— 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和他人相比较
“虽然我上了常青藤学校但没去世界第一的学校,很是痛心疾首。”这话如果是和你一群常青藤学校的朋友说,他们不会有任何感觉还会纷纷安慰你。但如果你把这话说给一个拼死也没申请上常青藤的学校的人说,这对他是莫大的伤害。也许你只是诚恳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没有伤害他人的意思。
但世间的竞争是残酷的,有时你的存在本身对他人便是一种伤害,你只能用心去尽量弱化它。你可以尽量和他谈论那些你不优秀的地方,谈到你优秀而他们不行的地方时,请不要讨论自己,而鼓励他们,告诉他们努努力完全可以取得和你一样的成果,甚至比你更好。
一个温暖的人,他的才能与其是为自己服务,不如说是是为了和他人一起变得更好。这样的人,才会得到世界的回报。


作者:Owl of Minerva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312685/answer/84546778来源:知乎
极高智商是有实实在在的危险的,多体现在精神压力/状态和某些精神疾病上。
具体表现包括:1. 酗酒和成瘾性药物滥用在酒精消耗上,具有高平均IQ的国家,人均年度消耗量显著更高[1]。这一结论来自于99个国家的数据。数据同时显示,酒精消耗跟IQ之间的显著相关不受经济和教育等其他参数的影响。
上面数据由于考虑的是国家平均IQ,所以并没有很好的显示高智商跟饮酒的关系。排出文化参数,考虑在同一国家内IQ跟饮酒量,可以更明显的看到这一正相关趋势[2, 9]:
[图片上传失败...(image-f8c1eb-1513002952475)]上面数据由于考虑的是国家平均IQ,所以并没有很好的显示高智商跟饮酒的关系。排出文化参数,考虑在同一国家内IQ跟饮酒量,可以更明显的看到这一正相关趋势[2, 9]:<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d94a8dd365d926cd9d428403bd77b66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d94a8dd365d926cd9d428403bd77b66_r.png">另外,来自大量数据的调查研究还证明,儿童时期(10岁)的高IQ跟成人(30之后)的成瘾性药物滥用有显著相关性[3,4]。
另外,来自大量数据的调查研究还证明,儿童时期(10岁)的高IQ跟成人(30之后)的成瘾性药物滥用有显著相关性[3,4]。
[图片上传失败...(image-d1f155-1513002952476)]具体的,在IQ比平均值高出一个方差(15分)的人群中,成瘾药物滥用的比例显著增加(不是线性的)。
[图片上传失败...(image-e9fc4d-1513002952476)]
2.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风险经验告诉我们,极聪明极富有创造力的人 很可能躁狂。来自瑞典军队一百万人口的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5]: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948f5-1513002952476)]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74050-1513002952476)]该数据显示,儿童时期的IQ与成年后的纯躁郁症发病率呈反J曲线关系,即儿童时期IQ较低人群和IQ较高人群均有较高的躁郁症发病率。该研究的缺陷在于,IQ scale里的9分仅仅是代表IQ120左右的人群,并不包括极高IQ者,使得这种关系不太明显。另一项考虑了IQ130以上人群的研究更好的证明了这一关系[6]:
[图片上传失败...(image-f7b53c-1513002952476)]

[图片上传失败...(image-55a9b9-1513002952476)]
3.好奇的危险高的智商以为着你/妳有更好的记忆力,以及脑内个区域的协同工作能力。这些特征可能由一类蛋白质(neuronal calcium sensor-1, NCS-1驱动,同时该蛋白质还与 躁郁症 (上文第2部分) 和精神分裂有关。新的研究证明,该蛋白质还与好奇行为有直接关系[7]:
抑制不住的好奇 好处不表,其害处除了有上文1部分提到的酗酒和药物滥用之外,还会导致一些花样作死行为以及由尝试导致的意外。
[图片上传失败...(image-635006-1513002952476)]
4.他人期望的压力 以及 难以满足的自我期望智商极高的人通常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远优异与周围孩子的能力,这让TA的亲人和朋友对TA有很高的期望。但是个人生活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社会和时代因素的极大影响——即成功是有偶然性的,而大部分人不足有优秀到认识这一点。这些高期望给聪明孩子留下深远的影响,贯穿TA的一生。研究数据证明,在儿童时期就被成为神童的孩子群体,在TA们中年时期普遍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失望,认为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智商优势。在TA们80岁左右时候,自己的心理状态(psychological well-being )也低于普通智商人群[8]。大量数据已经证明,高的智商并不能给人的说明满足感带来帮助。相反的,如果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关系没有调整好,会导致生活满足感的损失,包括对自己健康和人际关系的满足感损失
[9]: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50453-1513002952476)]5. 对日常事务更多的担忧,以及对过去窘境的念念不忘
高智商人群的担忧具有一个特征:TA们不怎么担忧生活和人类的大事,反而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处处留心和紧张。比如。TA们会更担忧上课和上班迟到,考试中某道题没有做出来或者完美解决。
TA们过多的担忧这些小的缺陷,使得自己对事情的担忧水平远超旁观者的担忧水平——比如学霸们会在每次考试后都哀叹要挂。
[图片上传失败...(image-a651ba-1513002952476)]与之对应的是,
高智商者会更多的回顾过去犯错的境况、丢人的瞬间,对此念念不忘,翻来覆去的担忧[10]。另外,研究数据还显示,在患有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的人群中,高智商者通常症状更严重[11]。

6.偏见陷阱及赌徒心理高智商者通常对自己的方法论具有非常的自信,因此忽视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看到事情的完整面。这使得TA们在面对错误时更少可能反思,反而固执于旧结论或偏见(Myside Bias, 自我偏见),难以认识自己的缺点[12]。反映在经济和投资策略上,高智商者更可能陷入赌徒谬误,以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机会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13]。同时,高智商者可能因为这一因素在投资和消费上不理智[14], 虽然有更好的风控能力,但冒的经济风险更大:......以上这么多问题,相当部分是因为认知偏差造成的。我们这个社会中的规则和教材是为普通人写,如果高智商者过多相信于此,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错误的认知和不合理的期望。


来源知乎
作者 肥肥猫

一、“聪明人”过于亲力亲为,不愿托付他人

智商卓越人士,对自己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一种久经验证的自信。对他们而言,比周围的人做的好是极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久而久之,便对他人的能力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往往也被证明是对的,因为周围人确实做什么都不如他,没办法,他聪明嘛。 但是因此产生的念头,就像种子一样种下了。因为太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最终成了拜自己教的信徒。如果走的是专业人士的单兵路线倒也罢了。但若要出任组织者管理者、需要面对不特定对象,使用不特定人的力量的时候,**那种事必躬亲、万事亲力亲为的工作习惯往往极大的妨碍和限制了他们的扩张速度。 **
司马懿在得知诸葛亮在军中大小事务一把抓,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时就断定这家伙活不久(其能久乎?)。就是摸透了这类聪明人的致命弱点。如果你注意观察,企业中那些技术派出身的领导,往往也是最不肯放权的。结果是自己累死,下面的人又得不到锻炼。而且我注意到,这些人并不是不知道授权、外包的意义和作用。而是事到手边,从情绪上抗拒放给别人。
这种情绪是非理性的,是在常年自我任命中强化的。 人在社会中行走,能最后做大的,无不借助于外力。

**善于搭顺风车,善于假于外力,真心实意的从内心承认自己很多地方不如人,需要帮手,需要合伙人,需要使用其他服务商的服务,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越聪明越骄傲的人,越是容易卡在这些地方。 **

** 二、“聪明人”多巴胺阈值太高,而受伤阈值又太低 **
狭义的聪明人,共同特点是学生时代很得宠。在今天的成长评价体系中,他们在很早期就能收获到许多嘉奖和正向激励,导致他们对于“做成一件事”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理所当然,而对偶尔做不成一件事变得难以接受。 正向激励来的太多太容易,多巴胺的分泌也会随之边际效用递减。快乐也就变得不那么明显。这一点本题下的很多答主也提到了,就是“更难以幸福”,或者用我的话来说,更难以取悦。他们需要不断的延续成功,乃至于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功,才能维持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他们的幸福阈值被刷的太高了。
而与之相对的。因为早期经历太顺遂,导致很多优秀的人几乎没有遇到过挫败。他们的痛苦阈值极低,考不到第一名简直想给自己刺字。有些人甚至不能在普通程度的挫败中维持继续前进的动力,乃至放弃掉继续生活的勇气。 知乎其实就是个好例子。这里云集了大批学霸学神,最不济也是名校出身,许多都是从小被夸到大的“聪明人”,极少遇到批评甚至被围攻的局面,一旦因为各种原因,被人质疑,或是遇到喷子,往往很难出现天涯那种互喷的局面,而是答主经常以受伤的姿态匆匆收场。甚至“告别知乎”之类的宣言成为知乎一大特色,在中国其他草根网络平台上甚是少见,这就是聪明人“受伤阈值”太低的表现。


作者:谢左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312685/answer/63232408
来源:知乎

我曾一度以为只要我很笨,就会过得很开心。然而等我长大了才发现:只有足够聪明才能在曲折坎坷的路途上,避开诸多的陷阱,找到最好走的路。所以会走一步,想百步,会察言观色,会分析心理,会推测未知,会有planA、B、C,会假设人性本恶,会做有罪假设,会考虑最坏的情况如何处置…………而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
而最后真的出事时的临危不乱,其实都是最坏假设中的其中一种,早就在心里出现了千百遍,因为轻车熟路,自然临危不乱。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是因为在登泰山前就已经在心里模拟了很多遍“泰山崩了怎么办”,结果泰山真的崩了也不紧张。但是泰山没崩呢,那就必须自己消化掉自己无意识运算出来的各种恶性结果,简称恶果。恶果的能量非常强大,轻则萎靡不振,抑郁少食,重则摧毁三观,丧失希望,就像在心里住了个恶魔一样,恶魔果实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有很多聪明的人,不喜欢吃恶魔果实,因为恶魔果实像大便一样难吃,然后他们就出家了,目空一切,看破红尘,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聪明能让人更灵敏,更容易感觉到危险,感觉到风吹,但是很难感觉到幸福,他能在每一件看似美好的事物中嗅出其中的危险,从而做出应对,但就是很难感受到美好本身。
领导在会上夸奖你们的团队了,要发奖金,你开心的哈哈哈哈,笑的褶子都出来了。但是有的人就开心不起来,你只注意到了领导的夸奖,而他注意到了领导话中明褒暗贬和几点不满,你只听到了要发多少奖金,而有的人已经在心里把奖金数额和同行,同事,同团队做了多重比较。等你把红包里的钱开心的数完,有的人心里已经对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做完了分析,然后在心里已经问候了领导好几次。你说为什么有些人喜怒不行于色?因为是运算黑箱啊就像有的人看官场歌舞升平,平步青云,云端高座,幸福的紧;而在某些人眼中,官场是暗流汹涌,盘根错节,战战兢兢,一步一雷……你说
聪明有什么用?无非是让你感受更深,想的更多,走的更稳;同理也让你感受更多痛苦,看到更多的恶,也更加疲惫。
而最坏的还远不止于此是你明知道那是恶政你明知道那是在害人你明知道那是背信弃义可是,有些时候,什么都做不了这种无力感,还不如不知道。
聪明就像一个运算能力太强的机器,把一切事物美好的表明揭开,把内部拆散,分解,直指人性中的恶:贪婪,仇恨,色欲,疯狂等等,却很少感受到爱,感受到温暖,因为爱和温暖在表层就已经被撕碎了。
经过细致的观察和运算,你已经知道船马上就要沉了,而船上的其他人还在狂欢,能怎么办呢,呐喊么?逃走么?能逃到哪去?最后大家的归宿还不都是死亡,但起码别人死前还在狂欢,而你在忧虑~所以,难得糊涂,糊涂多美,痛苦的苏格拉底远不如猪过得快乐。这是一份上天送的礼物,只是打开了就很难再丢掉,你享受这个礼物带来的欣喜和便利,也要承受这个礼物带来的苦恼和困扰,所以最好等你准备好了再打开。
若是以后再听有人说你聪明,笑笑就行了,这不是一种夸奖……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忧


作者:邓佳佶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312685/answer/63396056来源:知乎

看到蛮多的回答,我想到一个老掉牙的笑话。说一个农民和媳妇耕种的时候,想:皇帝和皇后应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呀?媳妇觉得,皇后耕地的马一定是匹金马。农民表示赞同,说皇帝也一定拿着金锄头。借用一下评论区一位好友浅浅的说法:某答案的 “所以,难得糊涂,糊涂多美,痛苦的苏格拉底远不如猪过得快乐。”
既知道苏格拉底的体验也懂得猪的感受…… 聪明人真可怕。
我们对于很多事情都有一种蛮固执的偏见,这种固执的偏见在我们长年累月的实践中根深蒂固,我们匮乏的想象力,只能允许我们想象到我们经验之内的种种可能性。
我很多时候都在提醒自己:农民能猜中的,多半只能是乡绅的生活;乡绅所能猜中的,多半只能是大地主的生活;地主所能猜中的,多半只能是荆州刺史的生活;荆州刺史,大概才能知道皇帝的生活。
我并非想强调任何阶级固化的论点,而是想说:我们的认知界限就是我们的经验。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比如在这个问题中“对真正太聪明的人”的理解,用自己经历其实是没法推断的。
这就像是农民有钱了把木锄头换成了铁锄头,就推断皇帝用金锄头一样。互联网的好处之一,就是我们可以从原来只看见乡绅,变到看见地主、刺史甚至皇帝,这也是知乎的口号——带你看一个更大的世界。但需要谨记的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正是我们可以“看见”或者“假装看见”的原因。
这和“太聪明的坏处”的不同就在于,“太聪明的坏处”这样无法触摸的东西,是互联网所不能解决的:真有一个太聪明的人,给你说聪明的坏处就是晾衣服会在雨天晾,吃饭叫外卖的时候在电话来之前下楼,你能理解吗?显然不能,你还多半骂人家傻逼。你能理解的,多半都称不上太聪明,只能称得上比你高一年级的聪明。你给小学生讲勒贝格积分比黎曼积分在对坏函数的处理上引入测度的概念使得一些形式可积了,他也不懂勒贝格积分相比黎曼积分的好处坏处。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对于这种低门槛的问题,我们总认为自己的经验不是认知界限。
因此,我这个回答其实没有意义,可能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楼主,在这里大概很难得到太有意义的回答。
这类问题如果题主真的想知道答案,倒不如到低票的回答甚至折叠的回答里面去找找看,因为没有超出绝大多数人认知界限的答案才会被点“赞同”。当然多半低票折叠里也没有。就算有,你看了多半也不知道你看了。
比如,你有没有想过,顶级聪明的人,在娘胎里就具有意识了?ta意识到世间有漏皆苦,所以从来不会选择降生,而自己憋死腹中。看吧,我这么一个笨蛋的随便一个脑洞,你可能都觉得“咦我怎么没这么想过”,还别说真正聪明的人。
-----------------------------------------------不过,对于这类问题我还有这样一个办法,诸位可以听我一言。这类判别法适用且不止适用于本问题.
在我们的认知界限之外,逻辑可以帮我们探索得更远,尽管我们不能具体认识它,但逻辑可以帮我们做出判断“是”“否”。
以下简单做一个不规范尝试。我们尝试这样的排除法:首先,我知道我不是真正聪明的且距离聪明相距甚远,
如果我观察到聪明人的行为和我的行为重合,甚至他所体会的坏处我也经历过,那么绝非是因为聪明,而只有另外的两种情况:
1. 这种行为的出现并不基于聪明不聪明,而是基于其他特质——比如说聪明的坏处是聪明人会拉肚子,这并不是一种好的论断,因为我也拉肚子,而这从医学上现有的证据应该无法说明是来自聪明,而很可能是聪明的人恰好也和我肠胃一样不好而已,这里的“肠胃不好”就是其他特质;
2. 我以为我的行为和ta重合,但我的认知界限使得我无法观察到一些真正的区别——比如说聪明的坏处是聪明人会拉肚子,假设这一点真的成立,可能是因为聪明人拉肚子并不同于我拉肚子,比如——他们拉肚子是出于脑运转太快散热系统老化严重引发的系列内环境失调症状。但对于这样的情形,如果你找不到能说服自己的因果关系,应该以没有区别作为假设,这也是现代科学普遍承认的“可证伪”原则。(科普一下 “可证伪”原则:可证伪原则,即在科学领域你提出了一个命题,是必须要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举例:上帝是存在的且人类不能看见的——这就是典型不满足“可证伪”原则的命题,因为我没有办法判断存不存在,假定我真的看见了“上帝”,你也可以说:不对,你那不是真的上帝,上帝是人类看不见的。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典型满足“可证伪”原则的命题,你只要发现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会随距离质量以外的因素发生变化,此命题即被推翻;正是因为这点,科学家才会在粒子运动的观察中意识到万有引力对于微观世界是不适用的。如果万有引力只是提出:万物之间皆有力,那这只能成为一个哲学命题,而绝非科学。回到本例:如果你假设存在真正的区别,只不过这个区别我们所有人都观察不到——这就不满足“可证伪”原则;相反,假设不存在真正的区别,只要有人能讲出区别在那里,那原假设就被证明是错的了。因此,在没有人讲出区别在哪里的时候,我们应该接受后者的假设。)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可以开始讨论了。比如我摘一句暂时最高票的回答:聪明也是一种会制造很多痛苦的能力
然而所说的“无力感,明知...却什么也做不了”的感觉,我也有,虽然和一点点聪明可能有关,但根据之前的前提,应该是有其他情况存在。1. 这种行为的出现并不基于聪明不聪明,而是基于其他特质——试想,这种无力感真的是出于聪明吗?为什么不够聪明也会有这种感觉?其实无非是自己的世俗能力跟不上自以为的聪明罢了。需要注意,自以为的聪明和太聪明是两回事,而世俗能力跟不上并不一定因为太聪明,而还有可能因为——世俗能力太差。****2.****我以为我的行为和ta重合,但我的认知界限使得我无法观察到一些真正的区别——也就是说,我的无力感和聪明人的无力感实际上并不相同——尽管我把它以为是一回事了。然而至少从答案的描述中,我实在看不出和我的感受有什么区别——恰恰相反,我推断很多人点赞正是出于“感同身受”,因此我认为假定这没有真正区别是暂时正确的。因此,综上所述,那么制造痛苦的能力,并不能称为太聪明的坏处。(说聪明的坏处是制造痛苦的能力,作为一种感性的认识是没错的,但信以为真就是你不聪明的错了****ヽ(。_°)ノ****)****这个方法广泛适用于:高情商/对人性极度洞察/知识储备量极大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缺陷?(观诸多问题回答有感)哦,但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你首先不认为自己是高情商/对人性极度洞察/知识储备量极大的人,你要自己这么觉得(虽然可能口头上不这么说),那你觉得你有什么特质,这些人就有什么特质吧。ヽ(。_°)ノ--------------------------------------------最后瞎逼逼一句话。可能唯一不存在认知界限的经验,就是知道——我们的认知界限就是我们的经验。我猜苏格拉底也同意这句话。以上这句,基于我的认知界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