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尚在少年
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想必这个教师节,大家都被马云老师的那个接力棒计划刷屏了。无论马云是否愿意,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这位自封为风清扬的创业家,已经是一个接近于符号性的人物了。而作为尚还年轻的中国商业,一向对接班人计划和创始人都特别关注。
马云在教师节这天,以一封公开信公布了自己的“退休”计划和接班人计划。此举,颇有点西方那些功成身退的企业家退休后开始从事慈善、教育的味道,比如比尔·盖茨等人。然而,西方的商业俨然已经运行了上百年,而中国改革开放也才四十年,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关于退隐及接班人,在中国商界,一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近有香港李超人年届九十才交下接力棒,远有联想教父柳传志几退几出,况且还有已逾古稀但仍然奋战在一线的任正非、宗庆后诸位。
且不论明年五十五岁的马云是否可以真正退休,单是阿里巴巴这个机制,就已经足够整个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学习效仿。真正的百年企业,从来无法依靠创始人或者说某一两个人,唯一值得信赖的还是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与人才梯队制度,比如引入专业的管理人团队。
然而,此刻我还想再将话题向前推十年。2008年的9月11日,第一篇关于三聚氰胺与三鹿奶粉的报道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场关于中国奶企的巨大震荡,就此展开。
那一次,倒下的又何止是三鹿一家,其实是整个中国的奶企。以至于整整十年过去了,中国奶制品企业依旧未曾恢复元气。至于这十年间陷入那场悲剧的孩子们,无人知道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度过了怎样艰难而辛酸的十年。
由彼及此,刚刚过去的吉林长生疫苗事件,所造成的社会震荡又何止亚于十年前的“毒奶粉”事件。所以,这次的疫苗事件,难道因此倒下的又只会吉林长生一家吗。断然不是,而是整个中国疫苗事业。
在这两件事情上,最受伤的无疑是中国年轻的家长和那些无辜的孩子。仅仅是因为某种无法原谅的“疏忽”或者是利益驱使,导致这些震荡社会的事件发生,而且一次事件就耗尽了中国广大民众的信心。这种对中国商业的失信,才是最大的损失。
同样,还有刚刚被闹得满城风雨的滴滴顺风车事件。无可否认,此类事件,西方国家依旧无法避免。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扪心自问,在这些事件的发生前后,是否也暴露了中国商业以及中国个别企业的年轻甚至是幼稚和莽撞呢?
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优秀代表BAT,又作为BAT中的佼佼者阿里巴巴,用十九年时间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消费习惯与消费业态。如今,在中国,任何一个普通民众如果完全脱离BAT,我想是完全无法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的。
《蝙蝠侠》中那句经典的台词,“能力愈强,责任逾大”。大家之所以如此关注马云这次的公开信,这句台词应该是最好的表达。这些一连串的事件,同时也是中国商业疾步如奔时所要严肃面对的。
在世纪之交,吴晓波老师在他的《大败局》系列、《激荡》系列探究中国商业史的书籍中,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就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国的企业家身上那些天然的“原罪”,到底该如何化解。或者说后世追随而来的这些新时代的创业者们,又该如何有效的避开这个隐晦但却影响深远的问题呢。
四十年,中国企业走过了西方企业可能需要上百年才走过的路。但是,我们却不能以此就纵容自己可以犯错,毕竟有些试错的成本是无法承受的。
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是中国真正融入世界市场的最佳时机,是中国企业摆脱追随者身份、缔造自己为开拓者的难得机会。同样,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担当与责任,这需要我们愈加小心、愈加敬畏,小心守好那些不容丝毫懈怠的底线,敬畏那些透明和严格的制度保障。
或许,中国商业尚在少年,但是我们拒绝蒙眼狂奔。
或许,中国商业已然走进了无人区,但是我们需要愈加敬畏规则和人心。
或许,中国商业过去是核聚变式的成长轨迹,但是今后我们更应该稍加停顿、倾听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