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里的心灵鸡汤,恰恰是别人的制胜法宝
上周,文章获奖后发了个朋友圈报喜,顺便总结了一下自己的写作之路,用了八个字: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并在后面加了一句:听起来腻死人的鸡汤,却是我写作之路的真实写照。
坦白说,我自己平时很少看鸡汤文,这次不知道为什么,写着写着就蹦出那八个字,大概是因为突然回过头去总结的时候,发现它们一直鞭策着我吧!
我身边有朋友极度反感鸡汤文,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她给我看一篇有趣的宠物类文章,看完后她顺手滑到下一篇,我还没看清标题,就被她快速刷走了,嘴里还碎碎念:最烦这些鸡汤,洗脑式的,又没什么用,腻死人了,我从来不看。
我想,如果这位朋友看到我那条朋友圈,一定也会很反感那八个字,而它们对于我来说,却是真实经历的有感而发。
因此,同一段文字,对有的人来说是强心剂,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是一碗只会感到腻味的心灵鸡汤。
究其原因,最主要有两点:
别人的经验总结解决不了自己的实际问题,这当中有个行动力的问题;
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又是时间效应的问题。
当下月房租还不知道能不能按时交上的时候,就算有那个心思看几句心灵鸡汤,也不会来钱交房租。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自己反感的事情,它又广泛存在,那它生存的空间在哪里呢?是不是有它存在的道理呢?
能够试着去探寻与自身观点相悖的观点存在的原因,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之一。
那为什么鸡汤文能广泛、长期存在呢?它的作用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回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境下,需要去看鸡汤文?
多数情况下是不是情感上受到伤害需要安慰的时候?或者自信心受到打击、行动力不足需要鼓励的时候?
我把心灵鸡汤的作用总结为两方面:
安抚作用
激励作用
现在就很容易想明白,为什么鸡汤文能广泛存在还很受追捧了:它既能当情绪的创可贴、又能当行动的助力器,我们有几个没压力、不拖延、情绪很稳定、干劲十足的?
所以多多少少,我们对鸡汤文都是有需求的。
但是,就像我前面说的,鸡汤文大多经过别人自身的经验总结而成,有的甚至被搬运过好多次,经验获得者与写作者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
因此,我们在对待鸡汤文的时候,要树立清晰的态度,我自己是这样做的:
选择性吸收
看见鸡汤文,不要全盘接受,当然,也没必要像我朋友一样,躲得远远的,可以试着找找看,其中有哪些部分对自己有用、而自己却没想到。
对于和自己相关度不高的部分,不用特别放注意力。
像我文章开头说的那个例子,我写作过程中,一度失去方向,后来因为回过头去想我写作的初衷是什么,才得以修正了方向,继续前进。
又因为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大大小小都有,虽说没想过放弃,但却非常影响士气,正是靠着坚持不懈,才一个个熬过来,所以「不忘初衷」「坚持不懈」是典型的鸡汤文用语,但它既是我真实经历的写照,我又百分百受用。
避免过度依赖
我朋友圈经常看到用一段鸡汤跟大家说早安,当然,不排除有公司指派给员工这样的任务,但一定也有不发鸡汤就觉得做事没激情的情况。
想要避免对鸡汤文的过渡依赖,我们就需要找替代品。
可以找朋友聊聊或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转移注意力,在你情感受到伤害的时候,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替代鸡汤文给你「安慰」。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正在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吸引力,在行动力不足的时候,它能替代鸡汤文「激励」你不断往前。
那么,如何增加事情对自己的吸引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件事情进行拆解。
吸引力的基础是:我做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好处越多、越大,吸引力就越大,行动力就越强。
好处包括的范围很广,最主要的是:
直接的物质回报
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又包括:
做这件事能为我带来什么社会地位?
能让我的个人名声更响亮吗?
我会有更多话语权吗?
......
认真梳理出事情对我们的所有好处,就知道它对我们的吸引力,如果吸引力足够大,即使不看鸡汤文,也能有很强的行动力。
别人用自己的成功经验,熬了一碗心灵鸡汤,它可能对我们不太有用,看多了甚至感到审美疲劳,但无论如何也不该随意抨击它们。
写鸡汤的人,写的是自己的经验总结出的感悟;
喝鸡汤的人,或许恰好可以得到安抚和激励。
最后,还是老规矩,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鸡汤文大多是写作者基于自身经历总结而成的,因此,一些人认为别人熬的鸡汤解决不了自己的实际问题。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能够试着去探寻与自身观点相悖的观点存在的原因,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之一。
鸡汤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安抚
激励
对于鸡汤文,应该树立清晰的态度,我个人对于鸡汤文的态度总结为两点:
选择性吸收
避免过度依赖
希望我们都能通过不断学习和深度思考,过接近自己理想的生活、熬一碗属于自己的心灵鸡汤。
好吧,最后这句话也很鸡汤:)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