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60后和70后再有本事,也逃不过这“三个字”的宿命
01
人,逐渐老去,对于生活的真相,也不知不觉地看透了。
年轻的时候,我们希望快些成熟,快些长大,不至于活得糊里糊涂,就跟孩子一样。等三十多岁了,成家立业了,我们才明白生活的艰难。
那时候的我们,希望生活可以停下脚步。谁知道,生活就像是高山上的滚石,一旦开始了,就无法停下来了。
历经千辛万苦的我们,艰难地度过了“不惑之年”。我们希望,只要自己努力了,奋斗了,未来绝对能够“苦尽甘来”。
不论这“苦尽甘来”是否成为现实,反正我们就是这么安慰自己,让自己有着继续奋斗下去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所谓的“自己画大饼”。
在45岁那年,我们的身体逐渐不太行了,精力在衰退,做事的效率在降低,病痛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那一刻,我们才领悟了“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的真相。
有无数的中年人,在中年危机当中,就经历过“生死”的磨砺。有着如此磨砺的他们,才真正把生活看透,把人生看明白了。
02
人到中年,不妨看看每一年的同学聚会。
三十岁的同学聚会,那是没啥意义的,反正每个人到了聚会现场,也只是攀比罢了。而中年的同学聚会,那是特别有“深意”的。
很多人都疑惑,都是“充满攀比”的同学聚会,又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在于,45岁的同学聚会,跟50岁的同学聚会,来的人数就是不一样。
比如45岁那年举办一次大学同学聚会,50岁那年也来一次大学同学聚会。我们会发现,第一次聚会,也许还有五十多个人参加,而第二次聚会,就只剩下三十多个人参加了。
为什么参与的人数,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少呢?有一个很残酷的真相,无数人都消逝在了时光当中。
有这么一个案例。在老陈45岁那年,他还跟某个老同学见了一面。这位老同学身家千万,有房有车有事业,也算是混得很不错了。
到了50岁那年,老陈想找这位同学聚一聚,谁知道找不到人了。后来,老陈问了很多人,才得知这位老同学在48岁那年去世了,熬不过50岁。
一个人,哪怕他再怎么有钱,也带不走一丝一毫,终究赤裸裸而来,赤裸裸而去。
03
60后和70后,再有本事,也逃不过“一场空”的宿命。
有着“一场空”观念的人,要么是中年人,要么是老年人。基本上,年轻人是没有“一场空”的观念的。
为什么中年人和老年人会把“一场空”这三个字放在心上呢?因为他们已经送走了无数人,也见证过无数的生老病死了。
有些人昨天还联系,今天就走了;有些人前段时间还在创业赚钱,最近就倒在岗位上了;有些人还在四五十岁的时候,生了二胎,谁知道连二胎都没有长大,他们就归去了。
人,再怎么有本事,也逃不过“一场空”的必然结果。
想起这么一句话:“在死神面前,这人世间的一切,皆是平等的。”
再有钱的人,也做不到财富永远流传;再有权的人,也无法做到千秋万代。什么钱财名利,什么权势地位,在时光面前,统统都是身外之物。
为什么老人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是因为身外之物都是“虚幻”的,并不是真实的。拥有的再多,也都带不走。
所谓“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一场空,看似有些消极,可它却是人生之宿命。
04
为什么人到五十会“知天命”?不知天命,不知道人世间的本质,又何谈更好地生活呢?
对此,有些人会悲叹,既然人生就是一场空,难道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吗?
认清“一场空”的宿命现实,并不是让我们活得消极,恰恰是治愈“自我内耗”的开始。
如今的60后和70后,除了有钱人或者端着铁饭碗的职工活得比较滋润,而一般人都活得比较忧愁。这个时候,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就会特别多。
人,为什么会失去希望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赚不到大钱,自己也过得特别失败。
我想说的是,不要有这种“失败”的想法。因为每个人活到最后,都是一场空。哪怕是你的老板,或者你的上司,抑或是某些你觉得高不可攀的人。到头来,都是黄泉路上的过客而已。
古人有诗云:“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历史不过是一场梦,黄泉路上有不少的有钱人和聪明人,他们不也和普通人一样,匆匆离去吗?尘世间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最好的活法,便是不管身处什么境地当中,都保持一颗“不自卑”的心,活在当下,珍惜如今的每一分,每一秒,没必要羡慕任何人。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