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04】我曾对问题的认知才是最大的问题
又是一次例行的安全检查情况通报会,检查组照例又通报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问题七八十个。
检查组组长又照例语重心长的强调,"同志们,发现不了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看不见隐患才是最大的隐患,我们一定要强化问题意识……"
自从提倡检讨式总结,上上下下都在强调问题思维,每次检查通报变成了问题大比拼,最终沦为了“问题秀”。
可是,问题还是问题,甚至是一次比一次还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读完《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一书,意外的发现:我们曾今对问题的认知才是最大的问题。
01
“问题”,就是现状与期望之间有落差。
单从这个简单的定义出发,"发现不了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无疑是一句正确的话。
这至少表明:
要么没有目标,要么不知现状,要么看不见落差,无论哪一点都是问题。
至于问题的本质,可借用"透析三棱镜"来分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问题的产生,并不一定仅仅因为"现状"本身。还可能是因为"期望值"设置的不够精准,实现的"方法"不够正确,其它的"变量"导致的影响。
据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从校准目标、重构方法和消除变量出发。
02
刚接触透析三棱镜,的确有种豁然开朗之感,至少拓展了看问题的视野,不再总是把目光聚焦在"现状"上。但是,一旦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之中,还是有些模糊。
为此,我又开始了新的寻觅,终于又遇见了"高杉法"。
高杉法,依照"落差"的发生时机以及我们的期望,将问题分成三类:恢复原状型、预防隐患型、追求理想型。
恢复原状型。
状况是,当前不良状态非常明显;解决之道是,恢复原状,填平鸿沟;比如,“想治好感冒。”
预防隐患型。
状况是,现在没有大碍,但未来将产生不良状态;解决之道是,预防不良状态的产生,在爆炸前拆除引线;比如,“流感的问题令人担忧,该如何防止感染。”
追求理想型。
状况是,当前无大碍,即使放置不管,也不会产生不良状态,但是期望现状能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解决之道是,实现理想,因为缺乏紧急性,容易被延后处理;比如,“虽然没有生病,但该怎么做才能更健康。”
当然,高杉法只是将问题划分成“恢复原状型”、“预防隐患型”、“追求理想型”三个基本类型。而现实中问题,往往是几种类型的问题组合,并且互相关联。
但即便如此,高杉法依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问题,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03
划分出问题的类型,找到复杂问题中主要问题的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但要具体解决还需详细的提案。
提案,也就是解决策略的定位,由核心问题的类型所决定。
拟制提案,先要依据不同问题的类型界定出具体的课题。
针对“恢复原状”,核心课题是“掌握状况”,重点是要提出"根本措施",主要有五类课题:
掌握状况→ 是怎么损坏的?
应急处理→ 如何防止状况恶化?
分析原因→ 为什么会坏掉?
根本措施→ 知道原因后,如何做才能复原?
防止复发→ 应该怎么做,以后才不会又损坏?
针对“预防隐患”,核心课题是“预防策略”,主要有四类课题:
假设不良状态→ 不希望事物以何种方式损坏?
诱因分析→ 何种诱因导致损坏?
预防策略→ 如何防止不良状态发生?
发生时的应对策略→ 发生时,如何将不良的程度降到最低?
需要强调的是,避免将预防策略与发生时的应对策略混为一谈。
针对“追求理想”,核心课题是“实施策略”,主要有三类课题:
资产盘点→ 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
选定理想→ 根据实力决定目标。
实施策略→ 决定达成目标的顺序。
通常,每一类问题的下一级课题,应当包含自此以上的所有课题。比如,要提出恢复现状的根本措施,必须要有掌握情况、分析原因,必要时要有应急处理。
04
自此,面对问题,我们可以使用"透视三棱镜"来挖掘问题的本质,还可以用"三类十二种"来划分问题的类别,从而让"问题思维"不在是一句口号。
但是,发现问题从来不是目的,只有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追求。
因此,我们发现了问题,区分了类别,界定了课题,还要继续往下走。
列举备选方案。通常采用头脑风暴法,针对界定的课题,列举三个左右(最好就三个)的备选方案。
评价备选方案。按照先必要条目,再优先条目的顺序对所有备选方案进行评估,综合方案的优点和风险两个方面,选出最终方案。
执行解决方案。按照"设定实施的终止期限——选定实施项目——学习知识或技能——制作实施进度表——修正期限以及开始行动"的基本步骤执行方案,直到问题解决。
回顾整个问题解决链路,发现问题、界定课题是基础、是方向,执行解决方案是重点、是关键。
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写作更多的时候也是为了解决某些具体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写作的过程;一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往往也伴随着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