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中学课程(教师科目二简答汇总)

2020-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刀的故事盲盒

一、课程理论流派

活动中心理论(杜威)

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

课程应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学科中心理论(赫尔巴特)

以学科的逻辑体为中心

主张分科教学

二、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学科特征

三、课程设计的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确定目标: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选择经验:提供哪些教学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组织经验: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评价结果: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

四、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

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核心和首要问题是教学科目的设置;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2019下辨析)。核心是教学目标。

教材: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五、教材的编写原则与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强调内容的基础型和适切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统一

理论与实践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横向与纵向关系

六、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方平的关节有内功)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七、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整体九年一贯制

小学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和综合相结合

高中以分科为主,设置选修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包括(一研二社二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八、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发展性评价

根本目的:新发展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标准分层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关注发展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