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解数的手机厂商,一场面向5G时代权力的游戏
「 在立下盟誓几千年后,一场长达一代人的冬天降临到整个世界。冰冷的世界暗无天日,人们于寒冬里长大,也在寒冬里死去,一生未见春天降临。 城堡里的国王与最卑贱的奴仆无人幸免,冻死在漫长的冬天里。 在一片黑暗中,异鬼降临人间。他们痛恨光明与温暖,骑着巨大的冰蜘蛛和复活的死马从极北之地而来,手持薄如刀片的寒冰之剑,屠杀眼前的一切生灵。 」
这是《权力的游戏》中关于长夜的描述。用这个做开头确实是挺庸俗的,可是用来描述智能手机行业的现状,倒是很适合。幸运的是,智能手机行业并没有遭遇到异鬼来袭。其依然是数码产品中,也依然是同类型产业里最大规模,并且富有创新和未来。
可冬季,却真的来了。
市场调研机构IDC公布了「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在过去的这一年时间里,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14.62亿台,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相比起隔壁萎缩了好多年的个人电脑市场,更是数倍量级。
但是横向比较这个数据,其相较2016年却是下滑了0.5%。并且这更是智能手机这么多年以来,首次录得出货量下滑的一年。在这其中,IDC表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出现5%的下滑是主要原因。可是在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地区的出货量也同样下滑3.5%,仅美国市场持平。
这所意味着的,是全世界这么多的消费者,都对买新手机和换新手机这两件事情的欲望越来越小。说白了,那就是智能手机厂商们都在问自己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怎么将手机卖出去?更有意思的是,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上,也是相同。
增强产品力
显然想要让你我他换掉手里的老机器,去购买新款机型,得产品有足够的吸引力,说白了靠的就是产品力。是的,这个词几乎能够套用在每一年给每一个智能手机厂商的建议里。
可是在这几年来,随着上下游供应商的高度集中以及同质化,无论是在技术创新亦或者是设计创新,都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去掉正面品牌logo或者是背面用不同品牌logo,都分辨不出来是什么机型,便是最好的佐证。
于是所谓的「产品力」对于不同的手机厂商来说,其所代表的意思是同样的名词。
在2017年的上半年里,智能手机厂商们经常提及的,以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词,就是「双摄像头」。
早在2011年时就出现在智能手机上的双摄像头方案,被挖掘出来重新再造,二次创新为「光学变焦」,这在当时打破了智能手机拍摄的固有框架,更是让消费者感到新奇和兴奋。
所以在如今,双摄像头可以说已经是智能手机们的标配,更是一次次的被「创新」。从最初能够拍摄到更远的「光学变焦」,到要与单反相机比虚化的「人像模式」,再到如今通过算法实现「夜景增强」。甚至是后置用了两个还不够,前置也得配备才行,一点点的刺激我们的换机欲望。
可显然「双摄像头」的魅力,并不及「全面屏」来的高。
如何在屁大点的手机里塞进去更大的屏幕,这其实一直就是手机厂商们所研究的命题。在最初受限于技术,只能将屏幕边框、额头以及下巴做窄,换取视觉上的「大」。
随着技术研发以及供应链支持,前些年通过「曲面屏」与「无边框」的捷径,总算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实现在同等大小的机身里塞进去更大的屏幕。
而「全面屏」却是有着极低的技术门槛,可更为明显的提升视觉效果,绝对是一条快速通道。所以并不难怪在一夜之间,所有的智能手机厂商们都「全面屏」了,智能手机新品们也都「全面屏」了,更是刺激起消费者们的购物欲。
当然在这全面屏的狂潮里,有浑水摸鱼的,就换用一块18:9比例的屏幕,却没有提升屏占比的「大屏手机」出现。同样也有类似中兴天机Axon M这样的清流。其并没有在屏占比上一点点的抠,也没有用特殊的比例来强行全面屏,而是将屏幕「折叠」起来。
中兴天机Axon M的特别之处是有两块屏幕,两块一模一样的的5.2英寸屏幕,那么剩下的就是简单的数学题。单屏模式运行时,其屏幕为5.2英寸;当打开第二块屏幕时,其两块屏幕就能够「合成」为一块6.75英寸屏幕,远大于全面屏。
但无论是全面屏,亦或者是「全面屏」,还是「折叠双屏」,满足的都是消费者对大屏的渴望。因此在刚刚结束的MWC2018上,西班牙知名科技媒体GizTab授予了中兴天机Axon M「MWC2018最具吸引力的智能手机」称号,国外知名媒体AVING授予Axon M编辑精选 MWC2018最佳产品Top10。
同样是市场调研机构IDC给出的报告,其表示Phablet类别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会在近年有着大幅度的提升,并预计在2021年时达到10亿台,要大于普通智能手机的出货量。
那么Phablet类型的智能手机是什么意思?其实是指屏幕尺寸在5.5~7英寸之间的产品。
显然这所意味的,是消费者们对于大尺寸屏幕一直且持续有着旺盛的需求和倾向。这无论是在很多年前的大屏狂潮里,还是很多年后的智能手机发展方向中,都是如此。
也难怪在2017年的下半年里,「全面屏」这个词来的又快又猛。
扬帆出海
在提升产品力之外,智能手机厂商们,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们,在2017年里都有的共同想法以及动作,那就是出海。
这其实还是道简单的数学题,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是14.62亿台,而在中国则是4.9亿台。也就是说海外市场有接近10亿台的市场规模,这么一大块蛋糕,怎么能不吃?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给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2016 Q4 vs 2017 Q4」对比图,很容易就能够看出,全球市场中只有除中国以外的亚太地区处于持续增长,并且增长速度还在加速中。
要是摘录其相关资料中的部分句子,更是有趣:
尽管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出货量下降,但中国厂商出货量的增长率依然全球最高,因为中国厂商激进的海外拓展使其业务迅速在印度、东南亚及欧洲等市场扩张,抵消了国内市场的疲软。
由于2018年中国市场将愈加饱和,OPPO和Vivo的海外表现将是实现增长的关键因素。
小米超越三星成为印度Top 1品牌,此前三星连续24个季度领跑印度市场。
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也给出类似的数据,在东南亚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印尼,OPPO与小米的市场份额在2017年第三季度分别位列第二与第四,其中前者销量同比增长163%,后者更是达到233%。
并且在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越南等类似的市场中,也均有数家中国智能手机厂商进入销量前五。
显然在中国市场趋向饱和后,OPPO、vivo以及小米们纷纷在日本、印度以及泰国等亚太地区展开了第二次市场争夺战。
在「攻占」亚洲地区的同时,在更有战略意义以及商业价值的智能手机市场中,也就是在欧洲、日本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中,同样有着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身影出现。
凭借着多年的市场耕耘、自身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战略,中兴与华为都占据这一定优势。后者在欧洲市场排名第三,中兴则是在美国以及欧洲市场分别位列第四与第五名,并可能在今年进入美国市场前三。
坐「4」望「5」
可无论是「产品力」还是「扬帆出海」,都是在这4G时代的饱和情况下做的「挣扎」。所以整个通信产业都在等待着一个机会,那就是5G。
这对于智能手机厂商们来说,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换机潮来袭,更是一个商机。正如数年前的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们,就是在3G到4G的节点中,抓住机会。一口气占据了全球前五的位置,并且占据市场份额。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整个通信产业都在提前并且积极的为5G备战。
在2017年年初,中兴联合高通、爱立信等全球24家全球移动通信企业联合宣布, 将共同支持加速5G标准化进程,以推动于2019年尽早实现5G新空口的大规模试验和部署。
在2017年年底,高通、中兴与中国移动联合宣布, 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个基于3GPP R15标准的端到端5G新空口(5G NR)系统互通(IoDT)。
在2018年1月举行的Qualcomm中国技术与合作峰会,高通宣布展开「5G领航计划」,首批成员为中兴、OPPO、vivo、小米、联想以及闻泰。通过合作以加速推出5G商用终端,预计最早在2019年推出。
在MWC 2018期间,中国移动联合中兴等全球20家终端产业合作伙伴,在GTI国际产业峰会共同启动“5G终端先行者计划”。该计划旨在聚焦产业资源,推进5G终端产业的创新与成熟。
诸如种种关于5G标准制定和细节讨论,各个细分产业的联盟以及加速计划等,都表现出整个通信产业对于5G的热切期待。确实3GPP还要在今年年中才完成第一个版本的5G标准,也确实国内还没敲定5G标准,可是大致方向已定。
所以能够看到通信产业都拿出看家的本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在刚刚结束的MWC 2018上,高通展示了全新的5G模组解决方案,能够加快终端部署并降低准入门槛;中兴在继MWC 2017发布全球首款1Gbps千兆手机后,在MWC 2018展示更快的1.2Gbps千兆级终端,且宣布在2018年为欧洲合作伙伴建设数张5G预商用网络。
没错,现在确实是4G时的「冬季」,可这也是迎接着5G即将到来的「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