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2022-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马培相简单马老师让你不简单

      如何克服这种现象呢?核心是要做到三个字:“不任性”,要想做到不任性就要注意修身,如何来修身呢?方法是基于仁,行于道。仁心仁术是基础,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不会随意干预别人。不仁者没有想让别人越来越好的情怀,不会为了别人做出奉献,而且这类人往往会做出侵害别人的举动,所以就做不到不任性。“行于道”是要明白并践行一个道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途径是修身。为什么要修身呢?《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翻译过来就是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把家整治好了,才能够把国治理好;把国治理好了,国泰民安了天下也就太平了。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

      那么如何修身呢?1、起点是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能够革除内心的私欲,就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宇宙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能够对一切人、事、物保持真诚恭敬;能够对一切事物保持真诚恭敬,我们的心念就能够端正;心念端正了,就能够修好己身。2、重点是心正,心念端正了,就能够修好己身。3、要有理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修身的起点是格物,格物有什么作用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关于格物的内容:《论语》里说: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存在人间。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部分,不贤能的人掌握了小的部分,文王和武王之道无处不在,老师从哪儿不能学呢?而且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这句话的意思是文武之道事事存在时时存在,任何人任何时间都能学习,能力不同的人掌握的程度会有不同,但都是文武之道,都是格物。

      以上讲的是关于个人修养的内容,具体到方法上我觉得练书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练书法的人都有这个经历,在开始临帖的时候很困难,认认真真练上一阵就很难受,不愿意继续临帖,想扔开字帖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写。初始临帖,必须摆正人和帖的关系。既然选了帖作为老师,就要老老实实地学、恭恭敬敬地学。有些人则摆不正这个位置,选帖对他来说是故作谦虚,不是请帖给他当老师,而是他给帖当老师。从选帖那天起就不服气,不准备临习之或不准备完全临习之。只见皮毛就指指点点,临习起来也是有保留、有条件、有选择的。这样的自我意识,如何能学得进去东西?不要说学习书法不行,学其它任何技能恐怕也都是不可以的。这个阶段的特征就像我们家长老是指点孩子一样。通过探索书写的法则,掌握结字和运笔等历代书法家所共有的规律,加上持之以恒的练习,这才算入了贴。入贴后的练习就像家长修身一样,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最后是出贴阶段,通过临帖掌握了写字的基本规律,学习了不同书家的特点,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成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写出既有前人风骨又有个人特色的书法作品来。这个阶段就像家长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一样。

      可见修身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人的一生就是学习领会和践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才能具备理性科学地指导孩子的能力,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另外培养孩子要从小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真实的存在,包括情感的真实存在,行为的真实存在。孩子的事孩子做主,家长不能做负面的评价,更不能否定、打压,而是给与分析、建议和引导,帮助孩子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