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8

2023-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日不夏

很喜欢微博这个心理大师的分析,在此转发分享给大家:

人的心理过程常常是非线性的,在孕育成一种强烈体验时,我们常常不能觉察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时候,不仅仅是创伤反应需要trigger,我们其他的良好心境转换也存在trigger。搜索一下你的过往经验,试着回想一些时刻,有些时候,可能你连续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星期都是一种低落心情,在这种心情滤镜下,生活中的一切事件都被体验为繁琐、疲惫、沉重、担忧、恐惧、压力、无法应对。另一些时候,当你转换到一个有活力,有效能的状态时,生活中的一切经验,仿佛都开始向着另一个面向反转。在这一过程里,也许客观现实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可能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短程动力咨询,或者情绪焦点咨询中,咨询师会特别关注诱使来访者心境转换的现实因素,并以此为聚焦点去让来访者展开内在的心理过程,咨询师本质上是在探寻一种重新转译经验的可能性。这时候,咨询师关注的并不是那个事件,而是来访者在这一触发事件下如何组织自我经验(渲染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的经验组织过程(内在心理程序及其运作方式),在对那个trigger做出一系列微不可察的反应,当我们有清晰感觉的时候,那个组织过程已经完成,它已经渲染好了一个相对牢固的心境,这也是为什么人在某种弥散性的情绪状态中时,很难立刻走出来,因为它不仅仅是情绪,它已经生根发芽,以记忆、情绪、认知、叙事、意义建构等方式将自身牢牢锁住。

但这并不是坏事,因为我们地良好心境,也服从同样的规律,情绪也是有生命的,就像在一些佛教部派会将有某个特定体验的心理过程称作“名法”,名法有其“命根”,也就是存在生命周期的情绪,周期是因为它是由一堆同样也在动态变化,并依赖更加微观因素的条件聚合而成。就好比无论你心情多么糟糕,你都会发现,它会起伏变化,并最终在某个时刻结束,转而进入另一种情绪,你甚至做不到让自己一直很糟糕,这也是无常法的铁律。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主动维护自己想要的情绪体验的生机,或者说,为它创造一个不易凋零的环境,无论是现实还是心理层面。最显而易见的方式,就是先标记令你情绪转换的trigger到底是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它都是有规律的,重复发生的,可以主动规避或者创建的显性事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