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8‖“哭嫁”习俗随思
原创文/雨涵
说到风俗,人人都能说出几个。大家公认共享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等,都是耳闻目睹的。每个节有每个节所遵循的规律,每个节每个地方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从古至今,各地人们都在节日到来之前,营造节日氛围,享受节日带给自己,带给亲人的团聚,和谐,吉祥和快乐。也在节日活动期间,感受亲人的温暖,且通过节日传递一份祥和的祝福!从而父倡子传,让孩子懂得感恩,长生感恩之心,懂得做人的基本。
婚丧嫁娶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但婚嫁大都以喜庆,热闹为主。从婚房布置,婚车装饰,到家装色彩搭配,婚服缝制,没有一样不是带着喜字的,甚至一个脸盆,都必须是中国红颜色,或带着喜气色调的。
今天在朋友圈偶遇一个姑娘出嫁视频,真是不敢恭维,也为之一颤。新娘子身着白色婚纱,模样蛮俊俏,但脸上没有丝毫微笑。按理说姑娘出嫁,人生最大的事,最幸福的事,哪家不欢天喜地,哪家不礼炮齐鸣?谁不兴奋,谁不欣喜?但新娘周围的人都在哭,哭的那么伤心,那么悲戚?如办丧事,哭得令人莫名其妙?
许是自己孤陋寡闻?许是就是当地风俗?嘴里念叨着,心里惊奇着,哪里的陋习俗,孩子出嫁哭丧一样,好事不让孩子心情舒服?爱人被我的满腹牢骚听得不耐烦了,连忙说道,不就是哭着结婚吗,有什么大惊小怪,也许人家那里就这样风俗呢?
从自己的经历中,自己听到看到的,无一例这样婚嫁,许是好奇又较真的我打开百度搜索,不搜不知道,一搜还真出来一大排,关于哭嫁的风俗。
随笔18‖“哭嫁”习俗随思“哭嫁”也叫“哭轿”“苦嫁”“哭家囡”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族传统婚姻习俗,也就是新娘出嫁时必须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时间一般在婚前半个月,或一个月,甚至有的地方延伸到前三个月。但那时断了断续续的哭,自由的哭,一直到结婚前一天晚上开始,到第二天上车前,哭嫁达到高潮。不过这段时间的哭不能乱哭,要按着当地礼仪有秩序的哭。谁要是不会哭,就会受到歧视或嘲笑。
哭唱的内容大概是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主要目的是感恩父母养育恩,感谢兄弟姐妹关爱情。也有的哭诉是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这种习俗不知何时起源,据说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远嫁燕国做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
这种习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四川北部山区还残留着哭嫁习俗。
听老人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若有嫁而不哭的姑娘,被乡里乡亲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作为笑柄。据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被母亲打的事。随笔18‖“哭嫁”习俗随思
新时代新理念,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真希望改革能让这种哭嫁习俗消失。
婚姻是人生最美好的事。哭为悲伤之为,怎么看,哭嫁都不美好,搞得心情都不舒服,乐乐呵呵的事,弄的哭唧唧的,与喜庆婚嫁很不协调,破坏了喜气气氛。好的习俗沿袭,不好的应该摒弃。
看来还真是自己多怪少见了,真要感谢这发视频的人!
2019.06.14.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