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晨读感悟】“剁手”背后的行为问题
发现了吗?每一次“剁手”反应的是看待问题的行为习惯。
老妈不顾家里有N多把椅子,又买回两把一共10元钱的椅子。这种不愿错过眼前利益的行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厌恶心理』。
只想到了这两把椅子才10元钱,比平时几十元一把的椅子省了多少钱呐!本着省到就是赚到的原则,当然得买回来。所以当我对老妈说:“怎么又买回两把椅子?”的时候,她理直气壮地说:“这么便宜,才5元一把,当然要买。”可是我的老妈呀!虽然10元钱不多,但是因为家里椅子足够用,这两把买回去却无”用武之地“。发挥不了它的价值,就等同于浪费,哪怕很少钱!
办公室很多同事一起团购美容卡,因为人多便宜。看到大家都在办,就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该办一张呢?现在不办,以后自己去办,可贵不少呢!抱着这样的心理跟着大家一起办了张美容卡。可实际呢?办好美容卡后去使用的次数少之又少,为什么?因为:
1、美容院离单位和家里都挺远,每次去都得专程排开时间。很多时候想去,却因为时间不够不得不取消前往的计划。
2、在去美容院这件事上,我显得比较随性,很多情况下我并不是固定时间去做美容。喜欢在压力很大,或者感到很累,再或者无聊的时候,会想去美容院放松一下。所以,经常预计不好自己什么时候想去,而这家美容院每次去都得提前预约,每当想到这点便放弃想去的念头了。
3、平时护肤多以在家进行基础护肤为主,没有太大美容需求。
以上三点理性分析要是能在办美容卡前就想好,就不会跟风办美容卡了,也不至于所办美容卡因为过期而浪费钱了。
我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去单位。这一整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观察“有没有人在看我?有没有人在议论我?”这件事情上。这是种典型的『聚光灯效应』。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
拒绝了某位同事的帮助请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在猜测: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很不会做人呢?
被领导批评了,一整天都抬不起头来,觉得所有人都在看我笑话;
有次旅游中途到服务站上厕所,晕车晕得晕呼呼地,前脚踏进了男洗手间,经人提醒才醒悟过来赶紧出去,当时就想一个人走路回家了,觉得全团都在笑话我走错厕所。
其实,大家哪有那么闲?我们总是高估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度。
要打破这种效应只要强大自己的内心就行。强大内心的前提条件一定是对某件事有充足的把握,就像我们对自己熟悉的领域,说起来都更有底气一样。所以,行事之前,准备充分;有了充足的准备,人才会自信,自信的人更具有信服力。
『替代性报酬』的策略是指,当使用某种替代方式时,能使人感觉有所报酬,而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这里的“报酬”不仅仅是指实际钱财,也可以是“乐趣”“收获”等。
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们学得更专心、更有兴趣,会将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中,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在听课时,会感觉自己只是在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特别投入,听得特别专心。
有人觉得看书很无趣,很难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书,虽然他深知多看点书好处多多,可就是很难做到。可以怎么做呢?听书。换一种方式阅读。有许多有声APP,比如喜玛拉雅、荔枝FM等,收录了很多的高品质的书籍,可以从中获取知识。有趣又可兼顾其他事情,可谓是“一举两得”!
损失厌恶心理、聚光灯效应、替代性报酬这三个经济学理论,理清、认识它们,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消费观,远离“买买买”,并且养成理性看待问题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