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下)》劳伦·斯莱特

2018-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知嘛

劳伦·斯莱特,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波士顿大学教育学博士,既是一名心理学家,也是一名专业作家。她将科学研究写得像小说般引人入胜,虽然这样的写作方式为她招致了诸多批评,但深受普通读者的喜爱。《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这本书被誉为“沟通学术与大众最重要的作品”。

关于本书

这本书解读了对20世纪心理学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10个心理学实验。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诠释了心理学实验,梳理了心理学知识,洞穿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深入浅出,可读性强。

核心内容

对于这本书的解读将分为两期,本期为第二期,接着给你解读四个重要实验:一、精神病诊断实验;二、亲子依恋实验;三、商场迷失实验;四、海蜗牛实验。

一、精神病诊断实验

人类内心充满了主观意识,如果他们拥有了一种心理倾向,就会受到偏见和情境的影响,一旦认定一个结论,就会设法让情况符合自己内心的想法。罗森汉的实验一方面揭露了精神病学诊断的不严谨,让当时繁荣的精神病学陷入了发展的低谷,同时也鞭策着精神病学家修订诊断标准,从长远来看,促进了精神病学向科学方向发展。

【实验】

罗森汉找来8个朋友,连同他自己,假装成精神病人。他们连续5天不洗澡、不刮胡子、不刷牙,然后以这样一幅邋遢面孔去精神科挂号,跟大夫说,“有人一直在我耳边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医生对罗森汉的最后诊断是,“这名39岁白人男性,长期以来对亲密关系抱有极度矛盾的感受,情绪不稳定,自称有很多好友,但言谈之间表露出对友谊的疑虑。”还把他记笔记的行为,认作是精神分裂症导致的偏执行为。参与这次实验的其他8个人中,有7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有一个被诊断为躁狂抑郁型精神病。这些人,平均每人住院19天,最长的住院50多天。医生把正常的言行举止看作是病情好转的征兆,由此,罗森汉提出,精神病的诊断并不是根据个人状况而定,而是受到外在情境的操控,所以诊断并不可靠,存在误差。

罗森汉的研究结论就像一枚炸弹,震撼了整个精神病学界,引发了美国很多精神病医生的全力反驳。有的精神病医生非常愤慨,跟罗森汉隔空斗法,扬言说让罗森汉随时派假病人过来,保证一眼就能认出来。罗森汉也不服输,他表示会在3个月内派假病人到这个医生所在的医院就诊。可能你已经发现,这相当于是之前实验的反操作。3个月过去后,这家医院非常自信地表示,他们发现了41个罗森汉派来的假病人,但实际上罗森汉一个人也没派。

二、亲子依恋实验

哈洛的猴子实验,堪称是心理学依恋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实证。哈洛指出,依恋行为的根源,并不是为了满足欲望,依恋行为来源于肢体的接触,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和慰藉。他还提出,接触、动作和游戏是影响爱的三个变量。哈洛的理论颠覆了冷酷无情的育儿主张,否定了斯金纳用强化来解释行为的观点,它告诉父母,肢体接触很重要,这并不会宠坏小孩,而是会让他们安心。

【实验】

哈洛用铁丝缠出猴子的轮廓,在这只铁丝猴子上安上奶瓶,幼猴可以在铁丝猴子这吃到奶。然后,哈洛又把厚纸圆筒外边套上绒毛巾,做出另一只触感柔软的假猴子。实验开始了,哈洛把一群刚出生的猕猴从母猴身边带走,放到有铁丝猴子和毛线猴子的笼子里,结果发现,幼猴待在毛线猴子上的时间,大大超出它们在钢丝猴子身上的时间,幼猴表现出来对毛线猴子的依恋,和对生母的依恋没有什么差别。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肢体接触是影响爱或者依恋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完全凌驾于吃奶的生理需求之上。

为了解释这些当初被毛线猴子带大的小猴出现的各种问题行为,比如自闭、自残等,哈洛又继续了他的实验。他做了一只会动的毛线猴子,让幼猴跟这只猴子一起生活,发现幼猴长大后表现好了很多,但还是跟正常的猴子有些差异。再后来的实验,哈洛让幼猴跟毛线猴子在一起生活的同时,每天能和一只真猴子玩半小时,这样一来,幼猴完全正常了。对,只要这一点改变,幼猴的神经系统就恢复正常了。

自此,哈洛找到了影响爱的三个变量——接触、动作和游戏。如果能够提供这三个,就能满足灵长类动物的心理需求。

三、商场迷失实验

洛夫斯特让人们相信,人类的记忆是扭曲的、变化多端的,根本不可靠,虚假的记忆甚至可以轻易植入到人类的大脑,通过暗示人们会相信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这让精神分析的理论学说遭遇了严重挑战,记忆受压抑的理论看上去并没有神经学的事例证明。

【实验】

洛夫斯特为每个被试准备了记录他们儿时经历的手册。这个手册里面说了四件事,其中三件是由这些被试家人提供的真实的事,一件是说被试在购物中心迷路的经历,这个是洛夫斯特杜撰的。然后她邀请被试读这个小册子,凭借自己的记忆,在每件事后面写下相关细节,如果不记得这件事,就可以写不记得了。结果让洛夫斯特很惊讶,很多被试不仅相信了他们小时候在购物中心真的迷路过,还编造出了很多细节。

洛夫斯特解释说,这是因为人类厌恶空虚,无法坦然面对空白,所以设法填满记忆。后来,也有很多研究证实了可以让被试相信虚幻的创伤经历,比如遭受猛兽攻击,也就是说,虚构的记忆可以植入人的大脑中。洛夫斯特对弗洛伊德提出的记忆受压抑理论提出了质疑,因为她找不到任何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证明人脑某个部位可以储存受压抑的记忆。

四、海蜗牛实验

坎德尔通过观察海蜗牛的脑神经细胞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发现了记忆的运作机制。越多的演练,大脑神经元上的神经突触之间的交流就会越顺畅,连结就越强,当这条路走顺了之后,就形成了记忆。神经元内部含有一种反应结合蛋白,就像一种强力胶,有了它,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路径才能被固定,记忆才能被长期保存下来,同时,也有一种抑制反应结合蛋白的分子,可以压制长期记忆的存储过程。这项研究让坎德尔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实验】

通过不同形式的电击刺激,海蜗牛会改变生理反射,形成固定的动作,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记忆行为。坎德尔用放大镜和摄影机,观察整个电击过程中,海蜗牛的神经元有什么变化。

坎德尔发现,海蜗牛受到电击后,会释放出神经传导物质,通过突触彼此传递,在强化刺激和反应的连结过程中,神经元的结构也更为紧密。他分别观察了负责“感觉”和“动作”的神经元,发现行为定型时,神经元之间的脉冲反应也变强了。就像用进废退一样,每次练习一项任务,就等于是在脑部重现了执行这个任务所需要的神经元网络,经过反复的演练,特定的神经突触之间的交流就会越顺畅,连结就越强。说白了,就是最常走的路径往来最顺畅,当这条路走顺了之后,就形成了记忆。这就是记忆运作过程中的细胞反应。

坎德尔发现,神经元内部含有一种反应结合蛋白,一旦将一号神经元中的反应结合蛋白隔离,它就不会合成蛋白,不会长出新的突触,也就无法跟二号神经元对话,长期记忆的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了。这种反应结合蛋白,就像一种强力胶,没有了它,细胞传导路径还可以走通,记忆也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是相当短暂。到此,坎德尔终于解开了记忆的谜题。

金句

1. 人类的记忆是扭曲的、变化多端的,根本不可靠。

2. 依恋行为来源于肢体的接触,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和慰藉。

在线听书,点击》》《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下)》劳伦·斯莱特 音频版电子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