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历险记》原创文字集漫画

《永远的丁丁与昨日世界》(四):童军精神与资本主义~《丁丁在美洲

2018-04-13  本文已影响21人  枯树赋

有了在刚果的故事铺垫,丁丁的下一次行程就顺理成章的指向了美国。而且这次和前两次冒险不同,因为阿尔.卡彭在非洲对丁丁和白雪的百般谋害,这次丁丁去美国就是直接剑指卡彭而来。

(初版的封面)

那么,埃尔热为什么那么热衷派丁丁去美国呢?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当时美国的新兴艺术形式和画风最合埃尔热的胃口。比如电影的动感表现形式就成了丁丁系列最重要的特色之一。第二个原因是情怀,来自于埃尔热童年时代的童子军经历。

所谓童子军,也叫童军运动,是西方在上个世纪初发起的一种青少年社会活动,即通过一系列户外实践活动,来培养青少年儿童的健全心智和人格,以培养出健全的公民。他的创始人贝登堡中将最初为童子军们设置的户外活动就是野外森林知识。而贝登堡的的森林知识经验又是来自印第安人。所以童军运动和印第安人这个符号是一开始就紧密相联系的。而埃尔热恰恰是一个童军拥趸。埃尔热本人11岁就加入了童军。

(青年时期的童军埃尔热)

在参加童军的活动期间,多次以印第安人为角色进行活动。

(图为1922年,童军野营中,比利时天主教雄鹰童军巡逻队的成员们装扮成北美印第安人。埃尔热在其中的代号是“好奇的狐狸”)

多年后,他回忆说:“从我们装扮成印第安人的一刻开始,我就成了‘红皮肤’,而且从此一直对印第安人深感兴趣。”

可以说童军生活,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他的优秀品质比如忠诚、机智和责任感都是拜童军生涯所赐。而这些品质也同样深植于丁丁心中。甚至早期丁丁的形象原型:冒失鬼巡逻队长托托尔,就是埃尔热在童军时代创作的。所以他一直有一个印第安人情结,因而丁丁在美洲的故事原本是一个西部的印第安故事,所谓阿尔.卡彭不过是个串场人物。

(在埃尔热的访谈中,这个线条粗疏的托托尔,被他称为丁丁的少年时代。托托尔是丁丁的原型,而丁丁是成年后的,当了记者的托托尔)

按理说,埃尔热做足了铺垫,这次丁丁的美洲之行,华莱士神父应该没法再阻拦了。但是,领导就是领导,大局观强,不是小画师埃尔热能搞定的。于是,政治任务再次压下来:丁丁去美洲要重点描写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以卡彭的芝加哥黑势力为主题!你埃尔热不是以卡彭为引子让丁丁去美国吗?那好,我们就重点写卡彭!

(卡彭无奈躺枪)

这位神父主编真不愧是典型的保守派,不单只仇恨敌视苏维埃俄国,同时也看不上资本主义美国!对于西方来说,他们的左右派划分其实和我们的划分完全不同。对于我们来说,左派是拥护计划经济公有制派,右派是呼吁民主自由派。但是对于西方来说,左派是激进派,比如现在西方的所谓"白左",他们就恰恰是激进的自由派,而他们的右派,则是指保守派。天主教的华莱士神父理所当然是个保守的老右派。在他看来,不论是共产主义苏联还是资本当道的美国,统统是异端,统统应该鞭挞!

(坚定的老右派华莱士神父)

埃尔热无奈,为了不放弃自己的愿望,他只好绞尽脑汁,编出了一个黑帮与印第安人结合的杂烩故事。让我们来看一看丁丁在美洲的探险:

丁丁来到芝加哥,甫一交手,卡彭还是有些大老板派头,手下马仔众多。经过一番缠斗,卡彭被丁丁抓住。

紧接着,故事开始进入打怪模式。卡彭的对头:鲍比.斯迈尔登场,先是收买丁丁不成,双方开始对决。斯迈尔看起来比卡彭活动范围大、能力强,也更狡猾。

就是在追捕他的过程中,丁丁终于让埃尔热的印第安梦实现了一把,得以探索印第安保留地。斯迈尔跑到了保留地中,并利用印第安人来对付丁丁。

(这些场面很西部感,可以想见埃尔热作画时的兴奋心情。)

最终丁丁不出意外地战胜并抓捕了斯迈尔,将其扭送公安机关。

而印第安人结局悲惨:家园被石油集团掠夺,被迫背井离乡。

两大巨头落网,仍然没能撼动芝加哥匪徒托拉斯的根基。大Boss,光头大佬出场。与丁丁展开最后的对决。话说大佬的剑杖还是很帅的。

可惜他遇到的是丁丁!最后难逃悲惨的结局。

丁丁来到美国的时间是1931年,这距离美国宪法第18修正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禁酒令”颁布已经有11年的时间了。实际上自1920年1月17日开始,在美国生产和销售一切酒类:啤酒、威士忌等等都属违法。这个法令给黑帮分子们找到了一条巨大的财路。因为无论什么法令,如果违背人性,也就无法施行。禁酒令固然森严,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酒精饮料的需求却丝毫不减。于是黑帮的机会来了。像卡彭这样的黑老大,从制贩私酒的活动中攫取了巨额非法利润。

(执法人员将数千加仑的酒倒进下水道)

当丁丁来到美国时,一切都已经失控:各行各业的民众,包括医生、律师这样的体面人,都纷纷来到非法地下酒吧畅饮。而黑帮则赚的盆满钵满。禁酒令于是在1933年寿终正寝。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完全废止的修正案。在酒的问题上,政府有时候确有强势的理由:酒是魔鬼给人类的小礼物,危险、诱惑又邪恶(但凡好玩点的东西大体如此)。所以酒后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麻烦,让钟爱秩序的政府很是头痛,于是难免反应过度、矫枉过正。美国政府悬崖勒马,及时纠正这一过度立法,好歹将酒精麻醉自己的乐趣,还给了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美国人民。想必他们也意识到,剥夺苦难中民众的乐趣是不明智的。

在美国政府的禁酒尝试之后60多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同志也深感自己国民在酒精上的沉迷与堕落,于是他竟然......是的,他竟然在俄国搞禁酒。老戈最后翻车翻得悲惨,落了个左右里外前后都不是人。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俄国人民的心目中形象之差,很大原因来自他当初对人民杯中之物的干预,剥夺了这些物质匮乏、精神压抑的人民生活中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乐趣!

好了,言归正传,来看看丁丁的第一位对手,阿尔.卡彭。卡彭是丁丁系列故事中,唯一一位以真名真姓出场的真实人物。是出生于芝加哥的意大利裔。

(卡彭的剧中形象,埃尔热画的很是传神)

卡彭曾经是美国的“头号公敌”(Public Enemy No.1)。

他在芝加哥靠贩私酒起家。在众多黑帮中脱颖而出。卡彭精于计算,擅长行贿,反应敏捷。他能够将芝加哥市政府和警察局搞定成为他的保护伞,是长时间屹立不倒的关键。同时他很会展示公众形象,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且手脚干净,让一直对他穷追不舍得联邦执法部门抓不住把柄。即便是丁丁抓住了他,埃尔热最后也不得不让他再度逃脱。

(白雪没能看牢卡彭,实在是 情有可原)

在最疯狂的年代,卡彭一手导演了臭名昭著的“情人节大屠杀”。有关这个事件就不在此赘述了,关于卡彭的电影有很多,其中都各自描述了这个事件。而有着多重保护伞,手尾严密的卡彭,从未给执法机构留下任何可以将他定罪的把柄。

然而,从丁丁手里逃走以后他也没能再逍遥多久,31年底,卡彭终于被起诉,罪名是:逃税!

美国联邦执法机构中,最大名鼎鼎的,要属FBI联邦调查局,其他比如ICE移民海关执法局、ATF烟酒军火管制局、DEA缉毒局也都为世人所知。但是如果提到美国国税局IRS,恐怕少有人能把他们同打击罪犯联系起来。其实,国税局也是和以上几个平起平坐的联邦执法单位,有调查起诉权和抓捕权。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名人因为经济问题栽在了国税局手下。比如下面这位刀锋战士,多少吸血鬼倒在他刀锋下,也不耽误他倒在国税局的算盘下,结结实实蹲了两年大狱!

而国税局的成名之战,就是对阿尔.卡彭的抓捕和定罪。而成就这一奇迹的最有力武器就是美国税法。税法的法理很简单,一言以蔽之:所有人的所有收入都要纳税!注意,这里并没有说是“合法收入”。换句话说,国税局不管你的钱从哪里来,怎么来的,只要证明你有收入,就得纳税!这个法条死死地网住了卡彭,最终将他投进监狱。

(国税局宣传海报:只有我们的审计人员才能抓捕 阿尔.卡彭)

卡彭被判入狱11年,到了第九年,就因为健康恶化而提前释放,他的人生最后几年是在病痛中度过的,辗转到1947年去世。

卡彭的案件影响深远,其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是政府税收大幅提升!黑帮、各类犯罪分子和其他有非法收入的市民纷纷开始掏钱补税。1931年,国税局录得1百万美元的“补税”项下的收入,比上一年翻了一倍!这是来自旧大陆的丁丁为美国人民带来的福利?

故事中其他的芝加哥匪徒也有原型可寻。

比如下面这位外号“虫子”的乔治.马龙,就是鲍比.斯迈尔的原型。他领导的帮派曾经同卡彭激烈争斗,争夺私酒市场。

埃尔热对神父交代的政治任务完成的也相当不错。在故事中,资本主义的贪婪狡诈显露无遗。美国被描绘得一副急功近利的暴发户面孔。警察腐败无能:

记者疯狂贪婪:

资本强横无情:

神父揭露资本主义阴暗面的愿望实现的比马克思都彻底,应该是满意了。但是,埃尔热在创作时,并不只是为了应付领导,他自己深深地同情的印第安人,对大资本损害他们利益的行为,也是深恶痛绝。在这些批判性的画面中,也融入了他自己的立场。这在当年西部片盛行,印第安人一直以野蛮人的形象展露在大众面前的年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本集延续了之前几集的写实主义风格。其中很多画面都有原型可循:

(肉联厂)

(摩天大厦)

(印第安长老)

(甚至这位“力能举鼎”的大力士都是有生活原型)

埃尔热有时也会有个小瑕疵:美国汽车是靠右侧行驶,图中的方向盘画反了:

多年以后的1971年,埃尔热终于亲自来到了他画笔下的美国。他拜访了自己童年时的偶像,也是他画笔下的苏族印第安长老。他对于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现状,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与担忧。他同样来到了丁丁战斗过的芝加哥访问。令他欣慰的是,他在街上没有发现一个歹徒。看来丁丁的美洲之行,还真是取得了胜利!

本章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关注、打赏、转发!

先别走,有彩蛋!

是的,本集最后的晚宴中,出现了丁丁系列中最大的反派:罗伯特. 拉斯泰波波罗斯!在下一集故事《法老的雪茄》中,他将正式登场与我们见面!(完)

下一篇:《丁丁历险记创作历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