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奇特的一生》是俄国作家格列宁的作品。它展现了柳比歇夫—一位爱研究、爱科学的怪老头奇特的一生。
在他生命最后的56年中,柳比歇夫每天坚持记录时间日记,包括每天做了哪些事情,耗时多久,哪怕他儿子葬礼的当天都没有间断。
一个人,哪怕坚持记日记10年,无论中间是否间断(想来几乎是必然的了),都被看作是一个毅力超强的人,若以此为标准,柳比歇夫何止超群?简直是毫无瑕疵的机器人了!
想必很多人会好奇他这个“时间葛朗台”究竟取得了多大的成就?
书中说:“这位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他对待时间一视同仁,无论整块或碎片时间,也不存在有用的和多余的时间。在他看来,“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柳比歇夫56年的时光都在那泛黄的笔记本中据实可查,他的时间永远凝固在记录中。不光记录,他还亲自做总结,毫无隐瞒地将自己的时间解剖,抽丝剥茧地查看。
一个人敢于完全坦白透明地审视自己,该是多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柳比歇夫做到了,而这样做的好处是:他所认识的自己就是客观真实的,不存在自我认知与实际情况的偏差,这使得他可以放心制定计划、自我反省,而不必担心自己是不是能够完成。他缩短了自我认识的时间,也节省了因自我认识不清所需要摸索的时间。
不仅如此,常年记录使得柳比歇夫仿佛在身体里嵌入了一个分毫不差的时间记录仪。他可以感知时间流逝的节奏,并顺着这个节奏生活、工作。
比起任何一个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他这一生的丰功伟绩绝非任何嘉奖所能善终。他最伟大的在于他树立了一座丰碑,让后世人看到人生有穷尽,但在有限的人生中,事可至极致。人类竟可以挨过每个想懒惰、拖延的借口,仍旧日复一日记录着生命中每一个平淡无奇甚至枯燥的日子。柳比歇夫亲测了人类挑战极限的潜力可以被不断开发、不断突破。
伟大出自平凡,愿你我都能拥有一个如此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