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营第六天

2022-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奕潇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一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

他的文字,像投枪,如匕首,短小精悍,但锋利无比。

他用精准的语言手术刀,一层一层剖开社会的肌理,露出了血淋淋的现实。

这个人,便是鲁迅。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同是诺奖得主的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

今天,晚君给大家带来鲁迅笔下最犀利的5句话。

知乎有个提问:“为什么人越长大,越喜欢沉默?”

下面有一条回答是:因为有些人无话可说,有些话无人可说。

记得陈道明有一次在《杨澜访谈录》里说,他特别害怕应酬,一上酒桌就感到煎熬:

尤其是当一个人喝醉了,一句话跟你说了四五遍,一张名片递给你七八次时,你就会感到一种窝火,一种愤怒,特别烦。

除了不爱酒以外,更多还是因为他真的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尤其面对的往往都是些虚情假意的朋友。

后来,无论什么人约他,他都干脆推掉不去。

即使闲来无事,他也更愿意一个人呆在家里,弹弹钢琴,读读书,享受独处的时光。

想起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说过的一句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沉默,不是因为处理不好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是看透了人际关系的淡漠与脆弱。

有些话不如不说,有些关系不如不要。

余生,请做个“生性凉薄”的人。

推掉那些无意义的饭局,断掉那些虚情假意的关系。

远离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少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

当你变得越来越沉默,也就愈来愈成熟。

寥寥几字,却一针见血,戳破了人性的真相。

60年代,有一个年轻人18岁时意外辍学,在上海浦江电表厂当小工。

每天工作很辛苦,工友们下班后没事就聚在一起抽烟、打牌、踢球。

这个年轻人却喜欢抱着几本英语教材看,或者观看英文碟片自学英语。

工友们总是嘲笑他:“读英语有什么用?一个电表工人还能用得上英语?”

年轻人不予理会,仍坚持埋头学习。

4年后,有政府机关缺翻译,听说电表厂有位小工会英文,便把年轻人借走了,再也没放他回来。

1972年,这个年轻人凭借扎实的英文基础,被调至外交部作为翻译人才培养,后来又被选送到英国留学,从此开启了他的外交之路。

他就是中国近50年以来最年轻的外交部长——杨洁篪。

那些当初嘲笑他读书的人,后来就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了。

作家宁远说过:

孤独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孤独时间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在这段孤独的时光里,你可以使自己沉淀下来,不受任何人打扰和影响,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去耕耘,去播种。

隔绝了外界的干扰,你反而更能全神贯注;屏蔽掉了别人的声音,你反而能更加一往无前。

你的强大,往往就来自你的孤独。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门大学问。

如果“不通世故”,会显得自己情商低,不懂人情往来;

但若是“深于世故”,太过钻营和计较,反而显得不真诚,很容易失了人心。

其实,一个人最大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

曾看过一则钱钟书先生的轶事。

有一次,上面通知他参加国宴。一般人接到通知,都是受宠若惊。

钱老却说:“我很忙,我不去。”

上面的人说:“那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就是我很忙,我不去。”

无论在什么时候,钱老始终都恪守自己的原则,保持着文人的清高和傲骨。

很喜欢一句话:

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

真正的成熟,不是变得圆滑,不是溜须拍马或沽名钓誉,而是面对厌恶的人和事,不迎合也不抵触,只淡然对之。

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世事洞穿,天真不泯,这才是人生大境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