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尽还源观》译注(一)
一.前言
(一)《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作者-法藏大师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作者是唐代高僧、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武则天赐以“贤首”之名,又称“贤首国师”。
法藏大师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宗之人,一生致力于弘扬华严经学,撰写了三十余部著作对华严思想进行了深入阐释,在前人基础上,将法界缘起、三性同异、因门六义、缘起十义、六相圆融、十玄无碍等华严思想进行了发挥和丰富,形成了完整的华严思想体系。同时法藏大师在前人判教基础上,形成了华严宗独特的判教说,即五教十宗的判教体系。
法藏大师的判教,融合了天台宗、唯识宗在内的判教说,同时结合华严二祖智俨大师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三宝义章”中提出的“五教分位”的说法,建立起自己的判教说。
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金师子章》中,法藏大师对其判教思想都做了阐述,对于如来一代圣教,从教法上及所宗上来进行分断,判五教十宗。如其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说:“第四分教开宗者。于中有二。初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
(1)五教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说:“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中说:“第九以义分教。教类有五。此就义分。非约时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在《华严金师子章.论五教第六》中说:“一师子虽是因缘之法。念念生灭。实无师子相可可得。名愚法声闻教。二即此缘生之法。各无自性。彻底唯空。名大乘始教。三虽复彻底唯空。不碍幻有宛然。缘生假有。二相双存。名大乘终教。四即此二相。互夺两亡。情伪不存。俱无有力。空有双泯。名言路绝。栖心无寄。名大乘顿教。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繁兴大用。起必全真。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乘圆教。”
依黄忏华先生所著《佛教各宗大意》,五教教义及所依经典如下。
①小乘教(愚法二乘教)
教义:此教逐机设故,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木。唯论小乘,名为小教。
所依经典:四阿含等经,六足论、发智、婆娑、俱舍等论。
②大乘始教
教义:不言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作佛,故亦名分。于中广说法相,少说法性。又说诸法一切皆空,不说不空中道妙理。此有相始教、空始教二门。
所依经典:相始教:深密等经,唯识等论;空始教:般若等经,中观等论。
③终教
教义: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名之为终。以称实理,亦名为实。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
所依经典:楞伽、胜鬘等经,起信、宝性等论。
④顿教
教义: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于中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与三自性俱空,八识及二无我尽遗。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如净名默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
所依经典:维摩诘、思益等经。
⑤圆教(别教一乘)
教义: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成正觉,名为圆教
所依经典:华严经。
(2)十宗
法藏大师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对十宗做了详细的介绍:“二以理开宗。宗乃有十。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
依黄忏华先生所著《佛教各宗大意》,十宗所指宗派及教义如下。
①我法俱有宗
所指宗派:人天乘及小乘中犊子部等。
教义:计我法俱有实体,或立三世有为无为诸法及胜义我。
②法有我无宗
所指宗派:小乘中中萨婆多部等。
教义:计一切法皆悉实有,而不立我。
③法无去来宗
所指宗派:小乘中大众部等。
教义:过未之法,体用俱无,唯现在诸有为法及无为法有。
④现通假实宗
所指宗派:小乘中说假部等。
教义:不唯说过未无体,于现在有为法中,亦有假法有实法。在五蕴可实,在十二处十八界为假。
⑤俗妄真实宗
所指宗派:小乘中说出世部等。
教义:世俗之法皆假,以虚妄故。出世之法皆实,非虚妄故。
⑥诸法但名宗
所指宗派:小乘中一说部等。
教义:一切我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
⑦一切皆空宗
所指宗派:五教中大乘始教。
教义:始教有空始教相始教二种。此就空始教立名,即无相大乘。彼说一切诸法,不问有漏无漏,悉皆真空。
⑧真德不空宗
所指宗派:五教中终教。
教义:一切法唯是真如,如来藏中实德摄故,有自体故,具性德故。
⑨相想俱绝宗
所指宗派:五教中顿教。
教义:泯所缘境相,绝能缘心想,直显离言法性。
⑩圆明具德宗
所指宗派:五教中圆教
教义:性海圆明,具足众德,一多相容,主伴无尽。
(二)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简述
1.法界缘起
法藏大师全部思想的核心是“法界缘起”,也是华严宗的基本教义。清凉澄观大师在《华严法界玄镜》中说:“言法界者。一经之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
(1)法界
法藏大师在《华严经探玄记》对“法界”进行了详细解释。
①法界涵义
“法有三义。一是持自性义。二是轨则义。三对意义。界亦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辩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卷十八)
“谓总是一法界之行。随义说十。一是法界性自澄净义如清水珠。二法界性自离过义。三四俱是法界性能灭过义。五法界摄德广多义。六法界自性放舍义。七法界自性开觉义。八法界自性明照义。九法界自体任持义。十法界随缘应机义。”(卷六)
②法界分类
第一种:能入法界五门包括“一净信。二正解。三修行。四证得。五圆满。”所入法界五门包括“一有为法界。二无为法界。三亦有为亦无为法界。四非有为非无为法界。五无障碍法界。”(卷十八)
第二种:能入法界五门包括“一身。二智。三俱。四泯。五圆。”所入法界五门包括“一法法界。二人法界。三人法俱融法界。四人法俱泯法界。五无障碍法界。”(卷十八)
(2)缘起
“缘起”是全部佛教理论的基石,是世界的终极原理。关于缘起论的阐释,在经典中有很多,现略举如下:
①《撰集百缘经》(吴 支谦译)中说:“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原。故号为沙门。”
②《杂阿含经》(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262经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③《过去现在因果经》(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卷四中说:“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
④《佛本行集经》(隋 阇那崛多译)中说:“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⑤《大方等大集经》中说:“法从缘生。通达是因。因缘灭故。即是寂静。”
⑥《浴佛功德经》(唐 义净译)中说:“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⑦《佛说初分说经》(宋 施护译)中说:“缘生法者。谓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复以是义。说伽陀曰。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⑧《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说:“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
⑨《中论》(龙树菩萨造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3)法界缘起
将“法界”和“缘起”合并作为核心宗门教义,自然有其区别于单独二者的独特涵义。法藏大师对“法界缘起”的理解在《华严策林》中可略见一斑:“此诸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收。圆通一际。语其所以。不出缘起。以义回转。镕达有空。随智鉴用。即说多门。随体湛宗。即说一义。”诸法的缘起以法界为体,法界随缘而起诸法之用,因此体非于用外别有其体,体因用而显;用亦非于体外别有其用,用依体而起,如此体用互融,相即相入,虽事相宛然而又不碍其体恒一味,这才是华严宗独特的“法界缘起”,又称为“一心法界无尽缘起”、“十十无尽缘起”、“十玄缘起”等。
“法界缘起”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法藏大师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说:“义理分齐者有四门。一三性同异义。二缘起因门六义法。三十玄缘起无碍法。四六相圆融义。”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2.三性同异
三性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法相唯识宗的基本概念。法藏大师认为,三性之间的关系是不即不离的,三性的每一性都有两重涵义,圆成实性有不变义和随缘义,依他起性有似有义和无性义,遍计所执性有情有义和理无义。三性的二义之间均是相反相成的关系。
法藏大师在《华严金师子章.约三性第三》中对三性同异做了简明的介绍:“狮子情有。名为遍计。狮子似有。名曰依他。金性不坏。故号圆成。”
法藏大师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对三性同异做了较详细的阐释:“前中三性各有二义。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由真中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则不坏末而常本也。经云。众生即涅槃。不复更灭也。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则不动本而常末也。”
3.因门六义
法藏大师的因门六义源于《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种子六义说:“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法藏大师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列举了因门六义:“谓一切因皆有六义。一空有力不待缘。二空有力待缘。三空无力待缘。四有有力不待缘。五有有力待缘。六有无力待缘。”
同时法藏将因门六义和种子六义的关系做了说明:“初者是刹那灭义。何以故。由刹那灭故。即显无自性。是空也。由此灭故果法得生。是有力也。然此谢灭非由缘力故。云不待缘也。”
“二者是俱有义。何以故。由俱有故方有。即显是不有是空义也。俱故能成有是有力也。俱故非孤是待缘也。”
“三者是待众缘义。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是空也。因不生缘生故是无力也。即由此义故是待缘也。”
“四者决定义。何以故。由自类不改故是有义。能自不改而生果故。是有力义。然此不改非由缘力故。是不待缘义也。”
“五者引自果义。何以故。由引现自果。是有力义。虽待缘方生。然不生缘果。是有力义。即由此故是待缘义也。”
“六者是恒随转义。何以故。由随他故不可无。不能违缘故无力用。即由此故是待缘也。”
因门六义说明了事物产生的四种情况:不自生(第三义、第六义)、不他生(第一义、第四义)、不共生(第二义、第五义)、非无因生。法藏大师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亦做了总结:“自种有故不从他生。待众缘故非自生。无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生。”
4.缘起十义
法藏大师认为法界有“因”无“缘”也不能缘起,他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中说:“谓诸缘起法要具此十义方缘起故。阙即不成。”同时对缘起十义做了详细解释。
(1)诸缘各异义:大缘起中诸缘相望。要须体用各别。不相和杂方成缘起。
(2)互遍相资义:此诸缘要互相遍应。方成缘起。且如一缘遍应多缘各与彼多全为一故。
(3)俱存无碍义:凡是一缘要具前二方成缘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应。遍应多缘。方是一故。是故唯一多自在无碍。
(4)异门相入义:诸缘力用互相依持。互形夺故。各有全力无全力义。缘起方成。
(5)异体相即义:诸缘相望。全体形夺有有体无体义。缘起方成。
(6)体用双融义:诸缘起法要力用交涉。全体融合。方成缘起。
(7)同体相入义:前一缘所具多一。与彼一缘体无别故名为同体。又由此一缘应多缘故。有此多一。所应多缘既相即相入。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
(8)同体相即义:前一缘所具多一。亦有有体无体义。故亦相即。以多一无体。由本一成多。即一也。由本一有体。能作多。令一摄多。如一有多。空既尔。多有一。空亦然。
(9)俱融无碍义:亦同前体用双融。即入自在。
(10)同异圆备义:以前九门总合为一大缘起故。致令多种义门同时具足也。由住一遍应故。有广狭自在也。由就体就用故。有相即相入也。
诸缘各异义、互遍相资义、俱存无碍义总明缘起本法;异门相入义、异体相即义、体用双融义于初异体门显义理;同体相入义、同体相即义、俱融无碍义于前第二同体门中辨义理;同异圆备义于前第三门中以辨义理。
5.六相圆融
六相圆融是法界缘起的主要内容。法藏大师在《华严金师子章.括六相第八》中以金师子为喻说明了何为六相:“狮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合会有狮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
法藏大师在《华严经义海百门》中以一尘为喻说明了何为六相:“今尘全以理事解行教义以成缘起。此为总也。由尘总义现前。方于尘处。辨体用解行教义。各各差别。是别也。此一尘处所辨诸义。各各无性。互不相违。是同也。此一尘处。诸义体用性相各各差别。是异也。此一尘处。诸义现前尘法方立。是成也。此一尘处。诸义各各显自性相。终不相成相作。是坏也。一切诸法。皆具此六相。”
法藏大师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也说明了何为六相:“总相者。一舍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比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也说明了立“六相圆融”论的目的:“此教为显一乘圆教。法界缘起。无尽圆融自在。相即无碍镕融。乃至因陀罗无穷理事等。”
同时法藏大师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以椽子房舍为喻说明了六相圆融的道理:“问何者是总相。答舍是。……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则已。成则相即。镕融无碍自在圆极。……第二别相者。椽等诸缘别于总故。若不别者总义不成。由无别时即无总故。……第三同相者。椽等诸缘和同作舍。不相违故皆名舍缘。非作余物故名同相也。……第四异相者。椽等诸缘随自形类相望差别故。……第五成相者。由此诸缘舍义成故。……第六坏相者。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故。”
(三)《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主要思想简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又称《妄尽还源观》、《华严还源观》、《还源观》等,是法藏大师晚年的成熟之作,介绍了妄尽还源的观法。所谓妄尽,就是断除迷情妄见、分别执着;所谓还源,就是回归到一心的本源。整个观法的目的就是通过修行止观使妄念灭尽,澄净自心,回归本来清净圆明的自性心体。
《妄尽还源观》的行文结构可以参见宋晋水净源大师的《华严还源观科》。全文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基调,将妄尽还源观分为“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观”等六门。前三门是趣入的观门,指出众生心中本来具有的清净圆明的性德及由此性德所起重重无尽的德用,说明众生有修习此观的条件;后三门阐明观法,其中“行四德”即戒学,“入五止”即定学,“起六观”即慧学。同时强调,六门融通无碍,互为主伴,任入一门则众德皆具,法界全收。
显一体中,一体指自性清净圆明的心体(即华严一真法界),此体本性清净、智光普照、永恒不变、人人具足。这一门主要说明,一切众生都有清净圆明的心体,只要认真修习,就有妄尽还源的可能。
起二用中,第一个是海印森罗常住用,即海印三昧,说明自性深广;第二个是法界圆明自在用,即华严三昧,说明随缘成德。海印三昧是佛境界,指入海印三昧境界时,一切都可以在如来心中显现,如同平静的海面能够映照森罗万象一样;华严三昧是菩萨境界,指入华严三昧境界时,菩萨能够广修万行,无碍自在,从而能够普度众生。这两个作用都是从自性清净圆明的心体生起的。
示三遍中,第一个是一尘普周法界遍,指一一尘中,皆见法界,即尘性依真;第二个是一尘出生无尽遍,指事事之间相互融摄、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即依真起用;第三个是一尘含容空有遍,指微尘均为因缘和合而成的幻相,空无自性,但此空非断灭空,假相幻有宛然,因此一粒微尘中含容真空、妙有,即体用交参。
行四德中,列举了修习妄尽还源观法的四种道德基础。第一个是随缘妙用无方德,示悲心利他,指众生根性万差,菩萨为教化众生,就要随缘因势利导,施万千变化之妙用;第二个是威仪住持有则德,诫智体自利,指菩萨要整肃威仪,护持佛制各种禁戒,为众生轨范;第三个是柔和质直摄生德,明悲智双流,自他俱济,指菩萨需慈悲平等,真诚无伪,以佛陀真正之教法摄化众生;第四个是普代众生受苦德,唯大悲利他,普救群品,指菩萨需具备悲悯众生之慈心,并能实践舍身救赎受苦众生之悲行。
入五止中,第一个是照法清虚离缘止,正显法空,指观照真谛之法性空,俗谛之法幻有,真俗二谛空有不二,清虚无寄,由此能缘智寂,所缘境空,智境双亡,因缘俱离;第二个是观人寂泊绝欲止,兼明人空,指观照五蕴之身寂然淡泊,空虚无主,从而去欲息心,无愿无求;第三个是性起繁兴法尔止,会缘归寂,指观照真如理体随缘生起森罗万象,又要见到其自体恒常不变;第四个是定光显现无念止,寄功忘照,指如同万字轮王宝珠普照十方而又无所念思一样,要进入一种无思无虑的境界;第五个是事理玄通非相止,寂照融泯,指观照理体与事相互隐互显,互存互夺,隐显俱融,性相双泯。
起六观中,第一个是摄境归心真空观,显出法身,指观照万事万物都是自心的显现,外境本空,由于心的作用才有了分别,因此要止息对外境的分别,悟入无差别真空之理;第二个是从心现境妙有观,修成报身,指观照一心能够显现森罗万象,庄严佛土、圆满报身都是由心显现的妙有;第三个是心境秘密圆融观,法报无碍,指佛证悟的报身和成就的净土,两者彼此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第四个是智身影现众缘观,一智现多,指智身能够鉴照显现众缘,如日光普照大地,令一切众生受益;第五个是多身入一境像观,多身入一,指毘卢遮那佛以甚深禅定力,十身相入互用,变化无穷,犹如明镜映现万象,没有障碍;第六个是主伴互现帝网观,一多同时,身智无尽,指主伴互现,重重无尽,犹如帝网天珠,相互映照,无碍无际。
《妄尽还源观》中多次引用了《大乘起信论》的内容,可知此观以《大乘起信论》为思想基础。《妄尽还源观》在行文结构上也参考了《大乘起信论》,《妄尽还源观》由“一体,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观”构成,与《大乘起信论》由“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的结构类似。《妄尽还源观》是依据《大乘起信论》的思想与结构,结合华严宗教义撰写而成,实现了《大乘起信论》与华严思想的圆满融合。可以说,《妄尽还源观》是《大乘起信论》思想在观法上的具体阐释,两者互为补充,将教理理论与禅观实践完美结合。
宋代华严高僧晋水净源大师在其《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序中高度评价《妄尽还源观》:
“夫宗经为观。传诸后嗣。以教类之。略有三焉。昔帝心尊者集法界观门。则宗乎化教矣。澄照律师述净心戒观。则宗乎制教矣。若乃化制并宗。性相互陈。唯贤首国师妄尽还源兼而有之。故其圆顿之机。权小之流。悉皆普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