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蒋勋细说《红楼梦》

2020-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空谷幽兰草

听蒋勋细说《红楼梦》

文/空谷幽兰草

听蒋勋细说《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听蒋勋细说《红楼梦》。

许多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可以阅读一生的书,不同的年龄阅读有着不同的感受与领悟。

台湾美学家蒋勋先生说他读了二三十遍,越来越觉得读《红楼梦》像是在读佛经。他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我想每一位喜欢《红楼梦》的读者都有一个《红楼梦》情结,有的或许已经解开,有的或许一直在那里纠结着,或许也因此,才会出现“红学”,把一部文学作品当作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考证,远远超出了它作为“文学”的文本范畴。

而与我,从小一点点大就屁颠屁颠的跟着乡亲们一起看过露天电影《红楼梦》,大了知晓《红楼梦》更是经典名著,听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恍若大悟,与历来红学家们对《红楼梦》学术道统般的影射考证不同,蒋勋老师从人性和文学的角度解读《红楼梦》,细心、周到,清明、透彻,也因而深入人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作者(曹雪芹,据考证似也有疑问)当年写作这一部书,也只是想要把他一生遇到的人与事记录下来,而他这一生所遇可感可叹之人皆为女子,他在书中讲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可见,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为这些女子著书立传,是作者写《红楼梦》的动机。而与此同时,对作者而言,回看自己家族的历程,他既要透露,又要隐藏,把真事隐去,因而才会出现“甄士隐”和“贾雨村”,他写《红楼梦》,不是要暴露隐私,而是要悲悯的宽容。

红学考证家很努力地要把“真事”挖掘出来,恐怕也违背了文学创作的初衷。

孰真孰假,或许作者早已料到后人会陷入迷途,所以他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读《红楼梦》,要用心阅读每一处细节,像作者一样痴,或许才能了悟其中意味。

《红楼梦》是一面镜子,作者跳出了狭隘的世俗阶级框架,他站在人性的高度描述人世间的种种境遇与人性可能呈现的方方面面,没有简单的“好”与“坏”,“喜欢”或者“不喜欢”,作者没有评判,只有叙述,他对自己所书写的每一个角色,高贵如宝黛钗凤元迎探惜,卑微似刘姥姥、李嬷嬷、贾锐、贾环,都是那么细致周到,心存悲悯与包容。

透过这面镜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身处不同境遇,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每一次阅读,不同的年龄阅读,都会有不同层次的领悟与反省。

阅读《红楼梦》,不要忘了书中众儿女的年龄,皆在十三、四岁上下,王熙凤、秦可卿也不过十七、八岁,所以我们要擦亮心性,回到那个年龄去品读他们的说话、行事,不要用成人已经蒙尘的俗念去做评价,方能读出真意。

《红楼梦》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书,作者只完成了前80回便走了,这对于“红迷”们来说不可不为一件憾事,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鲫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虽说红楼未完,但作者在第五回其实已经透露了结局,就写在那些判词和唱词里,只是我们只知其意不解其味,或者我们更在意的是走向这个结局的过程,所以高鹗续的后40回才会成为遗憾,因为他与原作者在性情、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领悟等方面差距太大,即便有了一个结局,这结局与走向这结局的过程,也与前80回相去甚远。因此,蒋勋先生细说《红楼梦》也只说到80回。

而这80回的感受与领悟,远胜过一个结局。要说人生共同的结局,不过一个“空”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红楼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明知道所有一切,繁华也好,落寞也罢,最终不过都是一场空,可是每一刻又都要用心认真写过。就如蒋勋先生细说《红楼梦》,不略过每一个细节。

《红楼梦》的美就隐藏在每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里,那里藏着慈悲与觉悟。

听蒋勋细说《红楼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